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403179
  • 作      者:
    左双文等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近年来海峡两岸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学者,主要是着力于外交当局和外交官员的研究,其重点主要在“上层”,《民众、公众舆论与民国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则是着力对民众、公众舆论这些与“上层”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下层”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从多达60多种民国时期的报刊中,梳理舆论对外交事务的关注和影响;从大量公私文书的比对中,观察外交事务中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情形。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民国时期民众、公众舆论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与此同时,国内民众纷纷发表对协定的看法。《独立评论》上有文章声称:“什么'长期抵抗',现在总算不谈了”,“现在还有人说停战不是屈服!其实屈服并不一定是失策。能屈能伸,却是大丈夫的本色。”该文章还进一步指出,“设使(民国)二十年冬天中国允许划锦州为中立区,以免武力冲突,一面开始交涉,那时满洲国还没有成立,无论交涉结果如何,中国的损失,不至有现在损失这么大。”①这显然是指责南京政府妥协的太晚了。《益世报》有评论说,《独立评论》今日妥协的主张,只不过是40年前李鸿章赞成妥协,几十年前袁世凯赞成妥协的议论而已。蒋廷黻坦言:“如果中国的近代史能给我们一点教训的话,其最大的就是:在中国没有现代化到相当程度以前,与外人妥协固吃亏,与外人战争更加吃亏”,“除了这妥协一路而外,还有别的可走吗?我看不出别的路来”。②胡适因赴美讲演和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途经上海,发表赞成华北停战协定时说:“此举虽略似于无形中默认伪国之嫌,然在另一方面言之,实系使东北问题,暂时搁置,尽战事停止后,则日本之文治派及和平派得以抬头,同时世界上和平运动,亦得与日本相接触,否则,日本之和平派与文治派,亦只可听命于军部……”他还认为.“须知华北停战后,最低限度,可减少吾人之损失……”邹韬奋对胡适的高论,“实无法'佩服',只觉得汗毛站班”!“也不得不感到这位'思想界之泰斗'的'思想'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奇异”!邹认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一贯政策是'征服支那,先征服满蒙',我们很有充分时间'等候'、'抬头'和'接触'的实现!怪不得现在不是对外而是尽量对内的时代了!”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南京政府初期中日冲突中的民众反应与国民政府
第一节 济南事件前后的国民政府与中外舆论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的请愿示威与国民政府的应对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外交杂志》及其政治主张
第一节 “国民外交协会”的构成
第二节 《国民外交杂志》的基本主张
第三节 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 日本侵华危机加深后国民政府与民众的反应及互动
第一节 榆关失陷后当局及国内民众的反应
第二节 热河失陷及《塘沽协定》签订后社会各界的反应
第三节 日本进窥华北后中国朝野的不同态度
第四节 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后民众及当局的反应

第四章 中德、中英外交中民众的参与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共和民众舆论对陶德曼调停的反应
第二节 民众与1 937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交涉
第三节 1939年天津事件后的国民外交
第四节 1940年滇缅路危机后的民众舆论和民众团体

第五章 中苏外交中的民众及其与国民政府的互动
第一节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中国民众舆论的介入
第三节 抗战胜利前后的中苏关系
第四节 中苏东北问题的交涉与国统区的民众反苏运动

第六章 抗战中后期及战后初期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第一节 1943年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第二节 抗战胜利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第三节 马歇尔使华与国内公众舆论

第七章 民众、国民政府与战后对日处置问题
第一节 战后初期开放对日贸易问题上的中国政府与民众
第二节 对日和会问题上的交涉

第八章 1947-1948年间中美关系中的民众及其与政府关系
第一节 中国民众“反扶日”情绪的发展
第二节 “反美扶日”运动的爆发及过程
第三节 《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之前的民众与国民政府
第四节 《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之后的民众反应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