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年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1037420
  • 作      者:
    李君才,孙树志,马玉霞编选
  • 出 版 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年报(2011年版)》的文章是编者从2010年至2011年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数千种报刊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既有高层决策者,也有普通老百姓;既有外国知名人士,也有港澳社会贤达。被选入丛书的文章,并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各位作者在有关领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或许也不能完全反映年度内知识界对相关问题的权威阐释.但它们都传递了对这些问题的最新思考,都是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论证有力并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好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重说道德
    很长一段时间里,“道德”一词似已不合时宜,遇到实在不好回避的时候,以“文化”或“心理”来含糊其辞,便是时下很多理论家的行规。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一件锈痕斑驳的旧物,一张过于严肃的面孔,只能使人联想到赎罪门槛、贞节牌坊、督战队的枪口、批斗会上事关几颗土豆的狂怒声浪。因此,道德无异于压迫人性的苛税与酷刑,“文以载道”之类纯属胡扯。与之相反,文学告别道德,加上哲学、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纷纷感情零度地noheart(无心肝),才是现代人自由解放的正途。
    柏拉图说过:“强者无需道德。”(语出《理想国》)现代人应该永远是强者吧?永远在自由竞争中胜券在握吧?现代人似乎永远不会衰老、不会病倒、不会被抛弃、不会受欺压而且是终身持卡定做的VIP。因此,谁在现代人面前说教道德,那他不是伪君子,就是神经病,甚至是精神恐怖主义嫌犯,应立即拿下并向公众举报。20世纪90年代针对“道德理想主义”的舆论围剿,不就在中国不少官方报刊上热闹一时?
    奇怪的是,这种“去道德化”大潮之后,道德指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成了流行口水。道德并没有退役,不过是悄悄换岗,比如解脱了自我却仍在严管他人,特别是敌人。美国白宫创造的“邪恶国家”概念,就出自一种主教的口吻,具有强烈的道德意味。很多过来人把“文革”总结为“疯狂十年”,更是摆出了审判者和小羔羊的姿态,不但把政治问题道德化,而且将道德问题黑箱化。在他们看来,邪恶者和疯狂者,一群魔头而已,天生为恶和一心作恶之徒而已,不是什么理性的常人。如果把他们视为常人,视为我们可能的邻居、亲友乃至自己,同样施以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条件分析和原因梳理,那几乎是令人惊骇的无耻辩护,让正人君子无法容忍。在这里,“去道德化”遭遇禁行,在现实和历史的重大事务面前失效--哪怕它正广泛运用于对贪欲、诈骗、吸毒、性变态、杀人狂的行为分析,让文科才子们忙个不停。在一种双重标准下,“邪恶国家”和“疯狂十年”(更不要说希特勒)这一类议题似乎必须道德化甚至极端道德化。很多人相信:把敌人妖魔化就是批判的前提,甚至就是够劲儿的批判本身。
    这种看似省事和快意的口水是否伏下了危险?是否会使我们的批判变得空洞、混乱、粗糙、弱智从而失去真正的力量?倒越来越像“邪恶国家”和“疯狂十年”那里不时入耳的嘶吼?
    敌人是一回事,主顾当然是另一回事。当很多理论家面对权力、资本以及媒体受众,话不要说得太刺耳,就是必要的服务规则了。道德问题被软化为文化学或心理学的问题,绕开了善恶这种痛点以及责任这种难事;如果可能的话,不妨进一步纳入医学事务,从而让烦心事躺入病床去接受仁慈的治疗。一个美国人曾告诉我:在他们那里,一个阔太太如果也想要个文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学文凭了。心理门诊正成为火暴产业,几乎接管了此前牧师和政委的职能,正在大谈“情商”或“逆商”一类时鲜话题,通常是大众不大明白的话题。
    ……
展开
目录
导论:时代呼唤人文关怀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文化与人生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俞吾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辛亥百年: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
●论辛亥革命的不朽精神
●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文明的痛苦与幸福--对辛亥革命的一个解读

红色记忆:坚定面向未来的信念
●20世纪20年代的信仰:救国救民一个一急一字
●变与不变:相隔90年的青春对话
●红色经典岁月流金
●《建党伟业》:红色记忆的拼贴与重组
●红色文化室壳化忧思
●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精神

道德重建:寻找文明发育的动力
●重说道德
●人心是怎么变坏的?--专访上海大学教授王晓明
●阶层固化、社会撕裂:中国还有救吗?
●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

社会心态:社会现实的折射
●抱怨一族与文化转型
●焦虑渐成社会普遍心态身边危机四伏令人不安
●“弱势心态”蔓延:矫情还是憋屈
◆“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叩问幸福:追求与刨造并重
●谁是中国最幸福的人
●中国也正面临幸福追求的转型
●幸福八问--四位知名学者谈幸福
●何为好生活--论后神学时代的好生活问题
●什么是幸福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汪涌豪教授在日本冈山“东北亚的幸福观”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文学观察:在质疑声中突破
●“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
●“乱象”中的突破及其限度:21世纪诗歌观察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
●如何现实,怎样思想?--关于当代

交学“思想状况”的一种认识
影视评论:顺势而为 乘势而上
●《山楂树之恋》的纯情与虚无
●从《找回国家》到《让子弹飞》
●今夜星光灿烂
●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通俗与脱俗2电视娱乐节目的因应之道:顾骏教授在“中国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2010年年会”上的演讲

学术论坛:从“自觉反思”到“文化自觉”
●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
●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
●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
●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优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
●中国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
……
文化万象:剪不断理还乱,亦喜亦忧患
青春飞扬:成长进步中的新一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