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节前夕,剧团在县礼堂演出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两元钱一张的票才卖了7张,演出只好取消,剧团也不得不解散放起了长假。究竟怎样做才能走出困境?怎样才能生存发展下去?成为摆在新团长赵德平面前的第一难题。
老赵召集大家开会,大伙一致认为剧团再也不能抱着老皇历不放了,只能去适应观众,不能让观众来适应我们。从此,评剧团开始了改革的探索,打破了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办团模式,实行团长负责制,由团长代表县有关部门行使三权:人权、财权、剧目上演权。同时,还制定了“剧团以小型为主,演出剧目以现代戏为主,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的办团方针,对剧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们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在队伍建设上畅通人才出口,促进人才流动。大厂评剧歌舞团,包括在编人员全部能进能出。不适合在剧团工作的,剧团有权将其调离,并做好安排。调出人员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县委、县政府帮助安排;剧团内部消化;社会录用;自谋职业。冗员出口畅通了,人才也随之引了进来。这些年来,大厂评剧歌舞团根据演出需要,多次从外地选调有发展前途的年轻演员,充实演出队伍,演员流动达400多人,新鲜血液的不断更换,使这支队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工资分配上他们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按艺取酬。在大厂评剧歌舞团,拿多少报酬不凭职称也不凭职务,工资多少由剧团集体决定。剧团在编人员的财政拨款和剧团所有创收都由剧团集体支配,被大家形象地称作“铁饭碗活端”。多年来,大厂评剧歌舞团民主评定工资已形成制度,思想、业务过硬者扬眉吐气,落后的也明确了努力方向,剧团内形成了钻研业务的浓厚氛围。在剧目创作上自主创演,激活剧团创作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