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与诗学.2011年第1辑(总第十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4218
  • 作      者:
    童庆炳,王一川,李春青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与诗学(2011年第1辑)(总第12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致力推出的一套丛书之一,2010年第1辑,总第12辑,由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主编,副主编为王一川和李春青教授,同时集结了大量目前国内文艺理论研究界的著名学者,如曹卫东、陶东风、周宪、罗钢、朱立元等,以及国外此领域的权威学者,如哈贝马斯、奚密等,对当今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包括《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关于“评点”,中国文学思想研究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感兴”传统在现代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与诗学(2011年第1辑)(总第12辑)》在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研究日益得到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的今天,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种议题在世界性范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与中国文学思想相关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对文学思想的研究,从地域上看为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所分享;从学科上看,则存在着文学史与批评史、文论史等专业间的区别,而不同地域与不同专业的学者所依据的视野必然会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视野为研究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主要就中国文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中国主流文化与中国文学思想的关系、中国文学批评著作的翻译与传播、中国文学思想的域外影响和海外汉学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承认赋比兴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抒情方式的前提下,下面简要地分析一下赋比兴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情本身是缥缈的、朦胧的,看不到,也抓不住。但诗歌作为情的表现,不能直接把“情”喊出来,而需要把情客观化,通过外在的事物的描写,赋予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把情具象化;从而让读者在阅读和吟诵之后,能够从客观化的描写中感受到情,抓住情。这样,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就不自觉地创造出赋比兴三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可能在《诗经》产生的那个时代,创作者并不知道这种创作方式是什么,后来《周礼》把它们总结为赋比兴三种表情的方式。
    赋,原意是铺叙事物。刘勰《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刘勰这里所说的“赋”,既可理解为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可理解为诗歌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就通过“铺陈”达到“体物写志”说,那是将赋作为诗歌体裁的主要特征;就赋要“铺”,“铺采搞文”来说,就是诗歌表现情感的方式了。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①朱熹的说法流行最广,他认为敷陈事物、直言描写就是“赋”,应该说指出了“赋”的主要特征,这一说法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谈到赋与形象、赋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朱熹的理解就缺乏文学性。宋人李仲蒙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
    ②他强调赋的叙物是为了言情,这是很有意义的。又,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认为:“须知化工之妙,全在随物赋形。故自屈宋以来,体物作文,名之日赋,即随物造形之义也。”他强调赋要“随物造形”,把赋与形象的塑造联系起来。所以,如果我们把朱熹、李仲蒙和李重华三人的解释综合起来,那么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方式就是指通过直接的敷陈事物来创造艺术形象,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
展开
目录
“多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 
《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 童庆炳 
关于“评点” 杜书瀛 
中国文学思想研究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程正民 
“感兴”传统在现代 王一川 
唐宋类书“文部”的文体文献学价值 党圣元 
批评史、文论史及其他 黄卓越 
论高启诗歌审美观念的演变 左东岭 
明初理学与政治话语下的文道关系 张德健 
唐诗范型之争与“诗变”论 方锡球 
论“邵康节体” 郭鹏 
标新立异 旷世逸响 ——桓谭文艺思想综论 郭世轩 
和同文化与中国古典诗学之关系:以李梦阳诗学为例 侯雅文 
蜂腰论卢盛江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启示 刘淮南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及其异同辨析 石东升 
先秦儒家经典对楚国形象的书写及其文化逻辑——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中心 彭民权 
“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 ——以陈世骧之说为例 陈国球 
试论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理念与呈现 李佳 曲景毅 
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概念与文学文体概念 lena rydholm 
余宝琳中国诗学研究的哲学路径和理论旨趣 徐宝峰 
中西诗学的汇通与分歧:英语世界的比兴研究 张万民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