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董仲舒的人性和天性的契合论比孔子的天人合一论更具有现实性。
首先,它肯定了人人皆有善恶两面,圣人也不例外,与孔子只言心性,不谈人性中的善恶矛盾的历史哲学相比,董仲舒的宇宙论中的人性则极为贴近现实,从而更具说服力。
其次,董仲舒以性与天相契,肯定了“圣人之性”与天性的先天契合,从而将“圣人”规定为教育者,帝王是人世间最大的“圣人”,所以,帝王是人世间最大最终的教育者。因此,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①。王在这里成了天的代理人,这一方面是在于“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②的神学论证,另一方面是因为王的人性与天性的先天契合的哲学论证。前者突出了君权神授,后者则强调了王的道统。前面曾经谈到董仲舒一反孔子以圣定位之顺序,代之以位定圣,这就解决了圣人(多)和位(一)的矛盾。但是高居于王位的帝王之“圣”从何而来呢?神学的证明重在于说明王权的根据,“圣”本于德性,是德行到达“耳顺”、“从心”之境之表征,因此,证明“圣”就在于证明帝王和德之同一性。孔子在“心”的层面上,即主观认识的心理层面上来揭示天人的同一性,只不过是为知识分子出仕的官僚政治作了论证,在用于证明帝王之圣德时就不行了。帝王以武力取天下,不是由“内圣”而王,孔子之说不仅不适用,而且过于迂腐。因此,证明帝王之圣德就不能从主观的“心”上去做文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