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因素有时来自生态子系统的构成,由于任何群体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全部的生态构成和功能,即便是全部拥有了,也会由于能量的有限性而不可能永远满足该群体的全部需要,也就是说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能量与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之间永远不可能平衡,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态限制。生活在沙漠里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种出水稻来,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不可能期望像非洲原住民那样搭个简易的茅屋就能生存下去。但是,从人类的视角来看,人们所受的限制性因素不仅仅来自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候更多的是来自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包括来自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等。有些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生活必需的,因为它们通过限制个人的行为来保护群体的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无节制地使用有限的资源。但有的限制性因素则变成了人类生活的障碍,人们只有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加以适应。
以上种种研究方式或视角,归结起来都是将目标对准“人与自然之关系”这一焦点之上的,其主要争论的核心是人如何有效(或有节制)地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源以实现人类的种种梦想。但似乎很少有人去反思人类种种梦想本身,即人类是否真的需要实现那些梦想,或者说那些梦想带给我们的是否都是福音。人类社会肯定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文明总是应该从低级走向高级,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能给人类带来好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讨论可持续性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对人类本身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充分了解我们所面临的各种主要问题和矛盾。由于各个群体(或社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不同,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他们对所面临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换句话说,从横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多种可能性。不同群体的人总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自己的认识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纵的角度来说,人们所选择的生活不是长期不变的。相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其所处的环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最重要的是该群体的人们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认识、理解、态度等总是在改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