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村庄政治话语中,以经济实力为表征的个人能力构成了参与村庄政治的最基本条件。客观上普通村民既不具备掌控村庄发展的魄力,也不拥有支撑这种发展所需求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甬村所在镇另外一个村的书记,经济条件一般,当了多年的书记,现在每次到镇里开会还要找镇政府报销车费、务工补贴,镇党委书记因此说:“这样的书记怎么能将村子搞好呢?”村民也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家的经济都搞不好,怎么能指望他将村庄搞好呢?”无论是上级政府还是村庄内部,都形成了一种只有富人才能承担发展的政治话语。<br> 有趣的是,不仅基层政府和村民都认同和实践这样一套话语,而且有许多学者也均持此种话语。通俗地说,这种话语就是,只有富人才能当政,穷人自然是没有资格的。“你自己家都这么穷,你还好意思竞选村干部吗?”也就是说,普通人无法参与村庄政治,不仅是因为他们无法为村庄贴钱,也因为他们作为“穷人”,没有资格参与村庄政治。“富”与“穷”不仅是一种经济描述,也是一种政治话语,一种政治道德词汇。没有钱就没有社会地位,穷是没有“能力”,甚至是没有“人格”的表现。穷既被人看不起,也就更不可能形成在村庄政治中的权威了。<br> 结语<br> 与党国英等人对“富人治村”现象研究的结论不同,本文关于甬村的经验研究表明,基层民主并没有在“富人治村”中实现,也难以得出富人参政会推动基层民主进程的结论(党国英,2003)。相反,围绕富人权威所建构形成的政治话语,将普通人排斥出了村庄政治舞台,大多数普通村民在这种背景下被动地退出村庄政治。富人的绝对权威与村民的集体失语,构成村庄政治形态的一体两面,反映了基层民主的萎缩,且富人书记凭其一枝独秀的压倒性经济优势和能力,有可能成为村庄政治中的寡头。如此一来,基层民主不仅没有在“富人治村”的情况下快速推进,相反可能往寡头化的方向演变。村庄从治理到发展的转型以及村庄经济分层的凸显,都构成了村庄政治分层形成的重要基础,进而影响到“富人治村”的后果。而村庄内外形成的只有富人才能带领村庄发展的话语,实质上转换成了只有富人才有资格参与村庄政治的话语。这种话语体系的建构固化和维系了村庄政治分层的合法性,从而也就固化了“富人治村”的合法性及富人权威的合法性。<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