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乡村善治:乡村治理中的博弈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2848
  • 作      者:
    陶学荣,陶叡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陶学荣,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教学名师,江西省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对台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西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南昌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全国公共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公共管理硕士(MPA)首席教授。
    先后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约克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大学、巴黎大学、普瓦蒂埃大学、巴黎政治行政学院、神户大学、东京大学、堪培拉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参加公共管理专业学术交流与参访活动,并应邀10余次赴港澳台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交流,在中国台湾中正大学、暨南国际大学、台北大学、东海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进行讲学,是海峡两岸公共管理专业的知名学者。
    多年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学、中国农村问题、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应急管理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已出版著作《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公共管理硕士(MPA)经典系列等18部,共计500余万字:在《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理论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理论探索》、《江西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晋阳学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论文12篇、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曾被美国《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国际检索机构ISSHPA全文收录论文5篇;主持《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国乡镇体制改革研究》、《政策介入与社会拒斥--乡村治理的博弈分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并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10余项。
    陶叡,1973年出生,江西南昌人,现任嘉应学院公共管理剐教授。南昌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MPA)硕士,吉林大学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专业在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组织学等教学及研究工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农村题研究,在地方政府治理、政府绩效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均有研究。主要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编著与参与撰写著作4部,曾在《中国行政管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生产力研究》等学术杂志上独立或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农村的兴旺治乱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国家的乱始于农村,农村的治必将带来国家的兴旺与安定,这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规律。邓小平曾指出:“农村稳定了,发展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有比较显著的改善了,中国就稳定了。”江泽民说得更鲜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新中国的国家政策介入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及人民公社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了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国家以新的面貌开始了国家政权建设。此时的国家政权从完成土地改革开始,变革乡村的生产关系,进而国家对乡镇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把乡村纳入国家政权体系中,以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乡镇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到1958年为第一阶段,是政府机构“管理式”控制模式的发展时期;从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到1982年是第二阶段,是社会生产动员式的社会运动模式;1982年以后,人民公社逐渐取消为第三阶段,是第一种模式的恢复和强化。
    在第一个阶段,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了《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是基层的行政区域。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了《关于健全乡政权组织的指示》,规定“乡人民政府应设立生产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民政、调解等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乡的行政体制建设”。最初实行的是小乡制,户数比较少。后来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小乡逐渐合并成大乡。我国乡镇体制处于由小乡制向大乡制过渡的时期,而且由于当时我国处于三大改造时期,乡镇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
    从1958年开始,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全国除了云南、四川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要建立农林牧副渔、工农兵学商相结合的人民公社。1962年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改草案》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开始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这是一种立足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
    从总体上看,人民公社体制的特点是“政社合一”、“党政合一”,即生产组织和政权组织的一体化。具体地说,在经济上,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把农户的生产经营、物品分配纳入公社体制中来,农民的财产权利和各项经济权利都收归公社。在政治上,实行党政合一和行政命令的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在生产队普遍设立了基层党组织,从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政治领导。在社会领域,通过实行群众动员的方式,从事水利的兴修和对于阶级敌人的批判等。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 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 本书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早期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研究
二 村民自治的兴起与乡村治理研究
三 “村治”的乡村治理研究
四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研究
五 中国当代乡村治理理论研究
六 对以往乡村治理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一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结构

第二章 乡村治理的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哈耶克的社会两种秩序:“自生自发的秩序”与“人造的秩序”
一 “自生自发的秩序”
二 “人造的秩序”
三 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乡村治理中的“自生自发的秩序”:自主自治
一 传统中国的“乡绅”自治:古代中国的乡里制度
二 新中国的“村民自治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中的“人造的秩序”:国家强制性变迁
一 古代的皇权下沉扩张
二 近现代的民主国家政权建构
三 新中国的国家政策介入
第四节 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两种秩序的互动博弈
一 古代的绅权与皇权
二 近现代的“乡绅”自治与民主国家建构
三 新中国的“村民自治”与国家政策介入

第三章 乡村治理中的政策介入
第一节 政策介入的基本内涵
一 政策介入的概念
二 政策介入的方式
三 政策介入的特征
第二节 国家政策介入的理论源泉及作用
一 国家政策介入的理论源泉
二 国家政策介入的必然性分析
三 国家政策介入的作用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中的政策介入失灵分析
一 乡村治理中政策介入失灵的现象
二 乡村治理中政策介入失灵的危害
三 乡村治理中政策介入失灵的原因
第四节 克服政策介入的路径选择
一 前提基础——政策自身的完善性
二 关键环节——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度
三 重要观念——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
四 条件保障——农村环境的改善
……
第四章 乡村治理中的社会拒斥
第五章 制度变千中的博弈分析
第六章 解决当前乡村治理政策介入失灵的对策
第七章 未来乡村治理模式——走向乡村善治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