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统一全疆时,所统计的回部人口约26万余人。准部人口在极盛时曾有众20余万户,60余万口。据魏源《圣武记》记载:清军平准时,“料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照此说法,人口存者仅六七万人。以后由于驻军和内地移民屯垦,新疆人口有所增加。1820年前后,统计的民户已达9万余户,47万余口。另有记载表明,伊犁将军直接统辖的兵员及其眷属已达9.8万人,其他地区驻军约1.2万人。若再加上大量未经统计的各族人口,总人口大约在100万人以上,已超过准部极盛时该地区的人口规模。
内地向甘肃西部及新疆地区的移民运动,大约始于康熙末到雍正年间,主要是清政府所发动的为军事服务的屯垦移民。康熙五十五年(1716),尚书富宁安等勘明哈密所属布营鲁儿、图古里克接壤之处,并巴里坤、都尔博勒金、喀喇乌苏,及西吉木、达里图、布隆吉尔附近之上浦、下浦等处“俱可耕种”。清廷当即下令准备口粮、牛种等予以耕种,兵丁有愿耕种者亦令耕种,“俟收成后,以米数奏请议叙”。雍正元年(1723),由于布隆吉尔驻军俸饷由内地转输,多所不便,清廷又下令:“于每营拨余丁二百,每相官给牛二头、籽种四石、口粮三石;次年给半;三年但给籽种之半;嗣后勿给。其由即为耕者恒产。无论米、麦、青稞,计收三石,以为兵丁月饷。”这是军屯的开始。
第二年,清廷令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连家口发遣的军流人犯,往西宁开垦。雍正七年(1729),又招募民人开垦安西、沙州等处。雍正十一年(1733),安西的上浦、下浦已分立五堡,安置回民2337户,9264人。
军事行动的本身,更直接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据记载,雍正末年在肃州一带,“运粮车夫、采割草束夫役,俱系陕甘无业贫民,流寓佣作,以为度日之计,不下万人”。
乾隆七年(1742)甘肃巡抚黄廷桂疏称:“甘肃地处边徼,从前土旷人稀。我朝定鼎以来,流亡渐集。”到乾隆中期,该省的统计人口已超过陕西。
乾隆中期,天山北、南两路次第平定,新疆地区的移民也开始逐渐增多。
原住黑龙江地区的索伦兵(达斡尔、鄂温克)长于骑射,骁勇善战,有数千粗壮男子被轮番征调参与平准之役。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不堪频繁换防跋涉之苦,乃请求携眷定居新疆,第二年获得批准。西迁的男女老幼2000余人经过整整两年的长途跋涉,方于乾隆三十年(1765)到达伊犁。原驻防盛京地区的锡伯官兵及其家属汁4000余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春自盛京出发,途径乌里雅苏台等地,亦于乾隆三十年进入新疆塔城地区,不久又移驻伊犁河南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