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释义】:政,就是正。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
《论语》里的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它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政者本人要正,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做到清正廉明;第二层意思是为政者执法要严,对上对下刚正不阿。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政”这个名称的解释。政就是“正”,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什么叫正?什么叫邪?这就牵涉到人生的道德行为观念,以及社会的、历史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改变了观念的标准。以前的社会形态并不适于现在的社会形态,过去历史的标准,并不一定完全可以适用于现在。所以怎样才算是正或邪,也是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而言。但无论如何,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样,那怎么可以辅正别人呢? 三国时的曹操曾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古今向来褒贬不一。不过他在治国治军方面确实深得将士尊重,因为他深谙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有一年正值麦收时节,曹操要率领大军出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都躲到村外,没有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派人挨家挨户告诉百姓和各级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收时节,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百姓都心存疑虑,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只见曹操的军队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百姓看见了,无不暗暗称颂。可是当曹操骑马经过麦田之时,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他的坐骑受惊,一下子蹿入麦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唤来随行执法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之罪。执法官员说:“您是丞相,怎么可以治罪呢?”曹操回答说:“如果我自己都不遵守我定下的法令,那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于是他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阻。
这时谋士郭嘉走上前说:“《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才说:“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付讨伐逆贼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我就割掉头发代替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上下: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也是很重的惩罚。曹操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可见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他人。
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秩序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政府行为不规范。该由生产者、消费者自己决定的事,政府不恰当地进行干预;该由政府扶植、支持并进行服务的事,又不认真负责地管理。政者不正,群众意见很大。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非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反而利用行政管理职权弄权、弄钱,有利可图的事不该他管的抢着管,无利可图的事该他管的他不管,或者不好好管,这是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些问题,党的方针政策就不可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我们的改革就不可能进一步推进,经济也不可能继续发展。
因此,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在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对党风政风民风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客观上具有一种示范作用。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一个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是领导干部摈弃“官本位”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蕴涵着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无论干什么工作,做什么活,办什么事,只要领导干部带头躬身实践、真抓实干,群众就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跟着你走,跟着你干,就不会有完不成的任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