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8230
  • 作      者:
    牛荣华,蔡晓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牛荣华,女,青岛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学、心理学本科毕业,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治疗”研修及国际教育协会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并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发表《心理契约在医院工作的应用与医患关系》、《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大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等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和参编《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等著作四部。 
    蔡晓红,女,哲学博士,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心理咨询师和律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兼职心理咨询。先后发表《青岛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措施研究》、《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加强和完善》、《职业女性的心理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中国对科学社会主要的新贡献》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著作《婚姻家庭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学习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主编和参编教材有《艺术鉴赏通论》、《马克思主要哲学纲要》等七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有《现代社会诚信建设与研究》、《城市行政管理法制研究》、《“帆船之都”--青岛城市品牌研究》、《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青岛》等八项。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研究》是作者在充分了解国内外有关家庭及心理健康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家庭对成员的心理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实际,从家庭对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尤其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家庭变革、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子女教育、应激事件等)进行研究,在大量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其特征表现: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有效、积极、可行地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建立和睦幸福家庭、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2)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从几日、几周到数月不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半数病例经过约3个月完全恢复,我国学者也将它称为“延迟性心因反应”。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①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这是PTSD的中心症状,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的经历和体验,仿佛创伤性事件就发生在刚才,并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同电影中“闪回”。有的可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当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如看到电视屏幕上的类似情况、旧事重提、故地重游、周年纪念日或某个特定的线索(如某一声音或气味),患者容易触景生情而感到极大的精神痛苦,以及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②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为了回避再次引发对创伤的回忆,会在此后尽力避免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刺激。回避的对象不仅限于具体的情境,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有时,患者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木然、淡漠的感觉(情感麻木),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对生活中重要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兴趣爱好范围缩窄,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对未来感到心灰意懒,轻则抱听天由命的态度,严重时可能万念俱灰,甚至导致自杀。③警觉性增高。表现为容易受惊吓,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醒;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与创伤性事件关联的刺激可引起患者强烈的生理反应和惊跳反应。也有突发的恐惧、惊恐发作,患者常可伴有抑郁、内疚情绪反应,自杀观念、发作性暴力行为也非罕见,与应激相关的心理、生理症状,如腰背痛、头痛可在不少患者中发生。对人不信任,怀有敌视或复仇心,对人生持辛酸悲苦的态度,倾向于纠缠诉讼等。某些患者由于情感反应迟钝或恐怖性回避,常导致人际关系受损、职业功能F降。有的可能导致过度饮酒或滥用药物。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家庭的沿革
一  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  家庭功能的演变
三  家庭的形态演变
四  家庭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意义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  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家庭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
一  家庭的学科理论的研究状况
二  心理健康的研究状况
第五节  本书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一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  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家庭结构对人的心理影响
第一节  家庭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一  家庭结构的含义
二  家庭结构的分类
三  现代家庭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各种家庭结构对人的心理影响
一  核心家庭
二  主干家庭
三  单亲家庭
四  隔代家庭
五  夫妻家庭
六  其他家庭

第三章  家庭关系对人的心理影响
第一节  家庭关系的相关概念
一  家庭关系的概念
二  家庭关系的内容
三  家庭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一  家庭关系对夫妻双方的心理影响
二  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心理影响
第三节  理想的家庭关系
一  里斯博士理想的家庭理论
二  我国公认的理想家庭理论

第四章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第一节  家庭教养方式概述
一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及提出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一  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关系
二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机制
四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五  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
六  父母应该采取的教养方式

第五章  家庭中父母角色对人的心理影响
第一节  父母角色概述
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和分类
二  父母角色的意义、特点与规范
三  父母角色的沿革
第二节  父母角色对父母自身的心理影响
一  父母角色的社会期待对父母自身的心理影响
二  角色过载及角色冲突对父母自身的心理影响
第三节  父母角色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一  父母角色的态度及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二  父母角色的背景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三  父母角色的和谐平衡对孩子的心理作用
四  父母角色的增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孩子对父母角色的影响

第六章  家庭经济状况对人的心理影响
第一节  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理论
一  家庭经济状况的等级分类和构成
二  我国目前家庭经济状况的现状
三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影响
一  家庭经济困难对夫妻双方的心理影响
二  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第三节  应对经济困难及心理冲突的措施

第七章  家庭不幸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
第一节  家庭不幸事件及其创伤的特点
一  家庭不幸事件的范围
二  家庭不幸事件的创伤特点
第二节  家庭中的不幸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
一  亲人的亡故对人的心理影响
二  离婚对人的心理影响
三  病、残对人的心理影响
第三节  战胜不幸创伤,促进身心健康
一  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影响
二  心理创伤的恢复过程
三  心理创伤的应对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