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及经验研究:1989-200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87094
  • 作      者:
    袁玲儿,孙伟儿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即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为界限构成的三个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剧烈的变革。系统总结这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对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和创新逻辑,寻找其成功之道以及规律性,对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袁玲儿编著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及经验研究(1989-2002)》共八章,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市场经济的因素。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方式,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它能够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任何社会主义制度所运用。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当它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时,才具有社会制度的特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市场经济没有姓“资”姓“社”之分,“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的相似”。而“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所谓共性就是它们都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和一般规律,都要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机制和方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一是资源配置市场化。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健全的价格机制敏锐地反映着市场供求的信息,像点燃一盏“指示灯”,指引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分别采取适当的市场行为,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二是企业行为主体化。竞争规律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规律之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要进行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承认它的独立性,使企业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独立地承担经济风险,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三是市场体系完善化。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生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主题与国际形势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三、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挑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研究的开展
二、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对邓小平理论的新概括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理论创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新飞跃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及发展
一、最高命题的新阐释
二、“三个组成部分”的新发展
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新揭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及发展
一、社会主义阶段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及其规律

第七章 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深化及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全面总结
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
三、执政能力建设是执好政的必然要求
四、党风廉政建设是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准确把握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建设高素质的理论队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靠保障
四、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