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a practical philosophy for building a good life in the digital ag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27854
  • 作      者:
    (美)威廉·鲍尔斯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曾担任《华盛顿邮报》撰稿人,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撰写过许多有关数字技术和传媒的文章。鲍尔斯也曾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修伦斯坦报业、政治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鲍尔斯凭借自己出色的新闻评论文章,两度获得美国新闻俱乐部亚瑟·罗斯奖(Arthur Rowse Award)。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处于连线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人与我们可以“一线相牵”,这些本是好事,但是,电脑、手机、mp4、PSP等构成的“屏幕” (screens)世界也让我们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状态。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
  我们向这些“屏幕”妥协得太多了,我们因为数字技术背负过多的信息,我们因为数字技术变得人情冷淡,因此陷入缺乏思考的浅薄的年代。威廉·鲍尔斯将这称之为“数字极端主义”的时代。
  要在数字时代找回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回到过去,阅读哲人们的历史:从柏拉图、莎士比亚到富兰克林,再跨越到马歇尔·麦克卢汉……而作者的利器就是用这些大人物的思想,贯穿我们的生活“琐事”,告诉我们如何从这场数字时代的生活危机中金蝉脱壳。
  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
展开
精彩书评
  威廉·鲍尔斯找到了一种很实在的方法把苏格拉底的理念运用在生活当中,把外在和内在的自我完美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生活更为美好。
  ——《时代》杂志前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

  本书是对容易分散我们注意力的连线状态,及其对我们大脑和生活方方面面存在的影响,进行的一次冥思。
  ——《纽约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每当我环顾四周,看到大家现在的状态都是眼睛一刻不离屏幕时,我就会想起朋友玛丽。与玛丽初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她刚移民来美国,还在努力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每次我碰到她问“最近过得如何?”时,她都会笑盈盈地回答一句:“忙疯了!”
  忙疯了?我听了好不奇怪。她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出口时语调轻快、笑容甜美,一点没有忙疯了的样子,倒像是十分开心,一副喜不自胜的表情。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玛丽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美国人相互见面时,不就老说自己“忙疯了”吗?每个人都抱怨自己很忙很忙,玛丽听多了,竟以为这是句客套话,每次见面都要提一提,以示尊重。人家问你“最近怎样?”你不该回答“还不错”,你该说你“忙疯了”。
  玛丽当然是误解了,后来她终于认识到这个错误。不过,她的观察是相当精准的,“忙疯了”正是大多数美国人如今的写照。我们每天把一袋又一袋的包袱往身上压,一袋都不肯放下来,这种生活难道不奇怪?我们忙起来忘乎所以,“忙”本身倒像成了忙碌的意义。
  那么,忙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整日行色匆匆,疲于应付大小任务,归根究底又是为了什么?这类问题很难想出确切的答案,所以我们平时总是避免深究。一旦开始思索“忙”的意义,你就会很快深入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然后,你离存在主义大师也不远了——“我们怎么会沦落成今天这样?”“我到底是谁?”
  这类问题鲜有人思考,就算有人愿意去想,哪里又有时间呢?我们都已经忙不过来了。更何况,在内心深处我们相信,自己这么忙是被逼的,不是个人的主动选择,所以根奉就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就像经典动画片里那只达菲鸭一样,走在路上,漫不经心,不想横空掉下一只铁砧来,被狠狠地砸到头上。动画片里,达菲鸭整个被砸成了扁扁鸭,我们当然不可能被砸扁,但受到的冲击大同小异。身体毫发无伤,精神却在“忙”的重担下,喘不过气来——所谓精神,就是活在我们体内的那个神秘的灵魂,有了它,我们每时每刻才能理解、分析和感受生活。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生活就是外界所发生的事,事情发生后,我们才能依靠感觉来得知发生了什么,但其实不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心中感受到的,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和情绪的体验,成为我们对世界的内在认知。这个内在认知,才是每个人所知道的现实,也就是某位顶尖神经学家所谓的“脑中影像”(move-in-the-brain)。我们为内在认知赋予了各种名称:头脑、精神、灵魂、自我、神经、意识……就是这个本质的“你”和“我”,却因为要思考的太多,要做的太多,而只能在无数重负下痛苦地蠕动前行。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即便是这样又如何呢?”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艰辛的磨难,生而为人,应付困难是分内之事。何况有些人虽然忙得不成人形,却乐在其中,有滋有味。也许,我们这样的人该学学他们才是,要用乐观的眼光看待快节奏生活。简而言之,态度是关键。
  内心生活的质量如何,实在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不过,忙碌过头肯定是有问题的,单纯靠转变态度可不能轻易了事。想要让内心生活快乐富足,让“脑中影像”精彩绝伦,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有“深度”。我们都知道深度是什么,但要用语言下个确切定义却不容易。可以说,深度反映了意识、感情和理解的质量,只有我们全心全意投入生活的某一方面时,才能活出深度来。
  深度可以体现在任何东西上:一个人、一处场所、一件事、一个点子,或一种感受也行。每天发生的事,每个画面,每种声音,每个遇到的人,每个闪现的想法,都可能成为深度萌芽的地方。我们不断地考虑各种选择,不断决定把注意力分配到哪些地方。大多数事情只飘过我们的意识边缘,就不再进犯,只有少数事情辗转来到思维的聚光灯下,成为注意的焦点。当我们专心思考一次谈话,一个绝妙的想法,或者全神贯注做一项任务,而对周遭的一切置若罔闻时,深度便开始生根发芽,而我们的感觉和认知能力也将从中得到提高。
  设想你在开车,突然你着见了一个停车标志,看清楚后,你便踩下了刹车板,这一系列动作是你自动完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地完成的,你不会对停车标志有多余的想法,它也不会进到你心中安营扎寨。像其他不计其数的事物一样,停车标志只得到聚光灯片刻的眷顾,就没入了一旁的黑暗中,它自始至终是个龙套。
  五分钟后,你回到家,家里的小狗蹦蹦跳跳地跑来迎接你。你弯腰摸了摸它耳后的毛发,而它伸出黏糊糊的舌头,兴奋地舔着你的脸。你一边享受它的亲热,一边闻着它身上熟悉的狗味道,心中不禁好奇,白天上班的时候,它都在家干了些什么呢。你抓起一根棍子扔出去,它立刻撒腿狂奔,跑过去捡起来。看到它那急不可耐的神情,你不禁莞尔微笑。在逗小狗玩时,各种思想情绪蹦了出来冲刷着你的脑海。跟见到停车标志不一样,和小狗在一起的时光很充实,有内涵,是全身心的投入,你没有心不在焉,这种体验就有深度。
  ……
展开
目录
引言 数字房间
序言
第一部分 娱乐至死:网络生活的两难选择
第一章 忙得晕头转向——数字时代,深度何在?
第二章 探望母亲的路上——手机的魔法
第三章 网络生活的“翻船”——离开联系圈
第四章 似是而非的解决之道——强制措施没成效
第二部分 离开人群的地方:七位哲学家教你改善数字生活
第五章 驾驭马车,驰向天穹——柏拉图发现了距离
第六章 心灵SPA——塞内加谈心灵空间
第七章 神奇的凸面镜——古登堡和阅读业
第八章 哈姆雷特的黑莓——莎士比亚谈旧工具的魅力
第九章 创造生活——富兰克林和积极的计划
第十章 瓦尔登湖区——富兰克林和积极的计划
第十一章 内心沉静——麦克卢汉谈幸福的温度
第三部分 寻找深度:实践法则
第十二章 慢生活——日常哲学实践
第十三章 线下乌托邦——“网络安息日”
后记——回到数字房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