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定方针
在进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的条件下,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建设,都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工作进行,实际上是对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全面实施。
旧中国经济本来就极其落后,多年的战争更使它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减少约25%,棉花减少约48%。这种状况使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紧迫。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不能不影响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中央确定“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第一是服从战争需要;第二是稳定国内市场;第三是进行必要的经济文化建设。同时,党和政府并没有因为朝鲜战争而忽略中长期的发展规划。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战略思想,向全党、全国明确了当前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即将实行的国家工业化直接做准备,在时间要求上增强了做好各项工作的急迫感。
根据“边打、边稳、边建”方针,中央把扩大城乡交流放在财经工作的第一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公营、私营、合作社商业一起上,通力开辟流通渠道,打开农村土特产品的销路,拓展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1951年,中央推广了华北地区举行土产交流大会的经验,全国各种形式的物资交流大会此起彼应,盛极一时。在绥远一向不值钱的烂皮废骨,运到上海便成了适用的工业原料;两广的片糖、砂糖行销内蒙古;东北的土碱、黄烟畅销于关内;江西的瓷器、湖北的土布重新销往西北;更有猪鬃、茶叶、桐油、松香等许多土特产品远销到苏联和东欧国家,换回恢复经济所急需的机械设备。扩大农副土产品的收购,使农民手里有了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各地展销会上的新式农具,天津的暖水瓶、上海的自行车等日用工业品,深受农民的欢迎。“土产一动,百业俱兴”。正如陈云当时所说:“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也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
影响我国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是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新中国成立后,在实行对外贸易统制和保护民族工业的贸易政策下,首先同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同时也积极寻求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950年,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1.35亿美元,超过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任何一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美国发动了对中国实施全面的封锁禁运,颁布有关管制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战略物资输出等法令;宣布冻结中国政府在美的资产、中国人民在美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财产。同时,操纵联合国通过提案,拉拢英、法、联邦德国、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等36个国家参加了对中国的封锁禁运行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