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显微镜下的接吻
人类为什么会接吻?
尽管现在情侣们的接吻像街边的广告牌一样随处可见,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能弄清楚接吻的本质。为什么对接吻的分析会如此之少呢?这大概是因为,接吻看起来十分寻常,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它的深层含义。也有可能,人们考虑到解释接吻的真正含义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有意避免将它置于科学的显微镜下。
对接吻及其相关行为,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而且,从来没有哪个专家会殚精竭虑地处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吻数据和图形,但要想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这样做。
对于接吻,能给出什么样的科学解释呢?微生物学家也许会告诉你,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说,接吻只是两个人交换黏液和细菌的行为。然而,让那些穿梭在口水中的微小生物尽现眼底,不仅毫无浪漫可言,还会引起疑问:这种细菌交换模式为什么会演化出来呢?为什么当接吻双方感情甜蜜时,接吻能让人感到如痴如醉呢?
研究接吻有助于让我们理解,接吻在感情中到底有多么重要,以及我们是否能通过提高接吻技巧来增进感情。那么,我们是生下来就懂得如何接吻,还是熟能生巧?男人和女人对接吻的体验是否相同?为什么拙劣的接吻能使一段颇有希望的感情冰冷地结束,而恰到好处的接吻却能让我们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产生某种特殊的情愫?
这些问题仅仅从男女感情层面很难说得清楚,但在科学的显微镜下这一切都有了结论:接吻能通过味道、气味、触觉,甚至寂静无声的化学“信使”--信息素(没有气味、通过空气传播的信息)--的交流,让两个人变得亲密,因此,它也许能够让人了解对方的各种信息。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亲吻行为确实能体现伴侣的投入程度,并可能体现伴侣生殖能力的基因适配性。
接吻时的人体反应情况也蕴含着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科学家们无法确定人类接吻是出于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示爱行为。进化生物学之父查尔斯·达尔文曾经饶有兴趣地提到:“接吻在世界上诸多地方,被摩擦鼻子所取代。”所以接吻就有唇吻和各种“类似接吻的行为”的区分,“类似接吻的行为”能够实现与接吻类似的目的,甚至可能就是现代浪漫之吻的前身。
亲吻的定义很简单:它要么是双方嘴对嘴的接触,要么是一方将嘴唇压在对方的某个身体部位(或某个物体)上。而“类似接吻的行为”涵义更为广泛,它包括人类之间以嘴唇和脸部为主、可能还涉及到其他身体部位的众多交流方式。很多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行为,即近距离地嗅闻对方,以寻求认同或建立融洽关系。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全球各地发现的多种不同的亲吻或相关行为,都反映了人们想要“从和爱人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的内在需求。达尔文推测,促使人们“亲吻”(最广泛的意义上的亲吻)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并可能源于遗传,或者按照今天的说法,它存在于基因密码之中。
当今有些人类学家并不赞同达尔文的观点,他们认为:接吻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会的后天行为。但绝大多数专家都赞同达尔文的原始观点。达尔文所定义的广义“亲吻”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狭义接吻外,还包括了“揉擦或轻拍对方的胳膊、胸口或肚子”或“用对方的手脚拍打自己的脸”等其他行为,从这种定义来说,类似接吻的行为在人类交往中几乎无处不在。我们将看到,其他物种也有很多类似的行为,因此,类似接吻的行为可能属于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的进化遗产。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人类是地球上最先接吻的种群吗?或者,人类是从自身与其他猿猴或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那里继承了这种行为吗?下文中,通过比较人类的接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行为,我们将洞悉接吻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我们还会考察接吻在整个人类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各种现代文化中的现状。我们还要谈到,亲吻的方法受到生理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导致了各种各样独特的亲吻方式、习俗和技巧的产生。
我们需要洞察人们接吻的直接原因,力求理解接吻的神经学、生物学或心理学潜在诱因。在此,我还将探讨接吻对双方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它对个人情感抉择所起到的作用。我们还将了解到男女在对接吻的感知上存在的主要差异,以及接吻所能传达的隐含信息。
你将在本书中读到有关接吻的众多观点和理论,但不同于流行的真人秀节目,我们无须剔除其他所有选手,找出最终的获胜者。相反,我们将同时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接吻行为。你很快就会看到,看似不相关的众多科学领域,可能会以神秘而出乎意料的方式彼此关联起来。在探索之旅结束时,你将更广泛地了解到接吻背后的惊人秘密。但我保证,这并不会使接吻丧失魅力。
……
展开
——《纽约时报》
这本书充满了令人瞠目的科学分析和有趣的故事,让你在接吻的乐趣中享受阅读的盛宴,使你从此对接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正如诗人肯明斯所说:“吻是比智慧更高的天赋。”
——《洛杉矶时报》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人会接吻,为什么说初吻比初夜更令人刻骨铭心,为什么说女人接吻是为了确定这个男人是否适合自己,就请翻开这本书吧!作者以诙谐、睿智和完美的方式给我们解释了这一切。
——罗宾·亨里,《纽约时报》杂志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