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挺自动机枪的诞生<br> 加特林机枪的发明并未在军事上得到很好的利用,战场上仍然是大量的士兵扛着老式步枪在作战。<br> 1882年,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到英国考察时,发现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瘀青。马克沁从这个现象中发现枪的后坐力存在巨大的能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便开始想办法如何利用这些能量。<br> 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为了实现连续供弹,马克沁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并命名为马克沁机枪,同年取得应用此原理的机枪专利。<br> 马克沁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重27.2千克,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可以单发和连发。该机枪的原理说起来复杂而抽象: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扣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br> 马克沁发明的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发射,但帆布弹带可靠性较差。此外,马克沁机枪的枪管还会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因此马克沁为此机枪增设了一个水冷装置对枪管进行冷却。<br> 马克沁机枪诞生后,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但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认为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性。即便是当时的美国也认为用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br> 马克沁的发明在当时被各国军事专家认为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直到188了年,英国才试买3挺马克沁机枪。但马克沁机枪一投入到战争中就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和非常卓越的性能。1893年,一支50余人的英国殖民军队于非洲罗得西亚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败了5000名非洲祖鲁战士,当场击毙了3000多人: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br> 马克沁机枪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关注,马克沁在德国当着德国国王的面表演其改进的MG08马克沁机枪时,德国国王对机枪非常赞赏,马克沁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之后德国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军队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据说有12500挺,每团装备了100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用数百挺马克沁机枪对冲向德军阵地的英法联军进行扫射,致使英军一天中伤亡了近6万人。<br> 此役之后,马克沁机枪被各国所重视,西方列强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及其衍生型。自此,马克沁机枪真正掀起了一股机枪浪潮,机枪开始大量进入了人类的战场,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第一挺轻机枪的诞生<br> 无论是加特林机枪还是马克沁机枪,在火力方面都非常强大,这一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追捧。但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两者的重量,早期的这些机枪都十分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非常不方便。随着战局的变化,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持的轻便机枪。<br> 1902年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主持研制出了一只取消了水冷套桶,使用弹匣和轻便的两脚架,还可以抵肩射击的单兵使用连发武器——1902式麦德森轻机枪。该机枪全重不到10干克,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