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46594
  • 作      者:
    张铁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铁军,1954年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行政工作,近些年致力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编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一书;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呼伦贝尔文化应成为中国的史学命题》一文被多种书刊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探讨》即结合社会主义社会问世以来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问题上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旗帜,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后,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战斗旗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并根据这一命题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预见,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还是遥远的将来,在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他们不可能完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更不可能拿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方案。
    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划时代的历史命题。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列宁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宝贵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新的认识,但因其过早逝世而未能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更没来得及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鸦片战争以后由一个世界性强国沦落为历史进程缓慢、经济文化落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的东方大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虽仍然希望像民主革命时期一样,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特别是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太大了,其中有些问题,比如公有制、计划经济不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而是作为固守社会主义阵地的原则而存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如何走中国特色之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如何走中国特色之路的难度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并没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列宁、斯大林给世界无产阶级做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榜样,可是并没有将其经验普遍化。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就不同了,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自然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斯大林模式,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定型。这就使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固定模式。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共同理想与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与灵魂
一、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历代中央领导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
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关系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回答了社会主义事业中各项重大理论问题
二、十七大报告关于“十个结合”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破解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课题
一、科学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二、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解放确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第二节 列宁主义的创立破解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课题
一、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
三、斯大林制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斯大林模式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破解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寻求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四、苏东改革及教训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实践揭示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社会形态发展演变规律
一、社会形态的演变及特征
二、经济基础的运动规律及特征
三、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及特征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形式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
……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永远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道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