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是由法国资产阶级侵略我国邻邦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引起的。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执政的是茹·费里内阁,茹·费里一上台就鼓吹对越南和中国发动战争,企图占领越南,并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人侵中国。
法国侵略越南的历史由来已久。178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根据在越南传教的法国教士的奏议,制订了一个“法兰西东方帝国”的侵略计划,把侵略矛头对准越南和中国。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订立了第一次《西贡条约》,将越南南方沦为它的殖民地,然后法国又挑起侵略越南北方的战争。在法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实力弱小的越南虽然借助刘永福领导的中国军队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被侵略者貌似强大的外表所吓倒,先后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和《顺化条约》,至此越南已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完全控制了越南以后,便把矛头对准了中国,1883年12月,法国向驻守越南北部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了中法战争。战争前后历时1年零3个月,由于参加战争的清军将领腐败无能,法国接连攻陷越南的太原和兴化等地,完成了其占领红河三角洲的计划。清军在前线的失败给了清政府内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可乘之机,为迎合法国侵略者的意图,李鸿章等加紧进行妥协求和活动。法国侵略者也利用这一机会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一面扬言要进攻广州,一面加紧向清廷诱和。1884年5月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法国占有全部越南;(2)中国从北越撤兵,调回边界;(3)法国不向中国索取赔款,但要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4)法国答应在与越南议改条约时,决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这个条约使法国初步实现了它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目的,然而法国侵略者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事隔一个月,法军又向谅山的中国驻军进行挑衅,造成中法军队在观音桥的武装冲突。法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索取巨款。未果之后,便调来大批舰队,从海路向中国发起进攻。在台湾、澎湖列岛中法海战的主战场上,台湾总督刘铭传带领台湾军民进行英勇抗战,取得了台湾保卫战的胜利。这次胜利不仅保护了台湾不受侵害,而且打乱了法国的战略部署,削弱和分散了法国在越南北部的军事力量。陆上战场,岑毓英部清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在临洮大败法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广西界告急的关键时刻,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奉命帮办广西军务。1884年3月23日,法国侵略军10000余人在尼格理的率领下分三路进攻中国阵地,情况非常危急,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军奋起迎敌,经过两天激战,中国军队大获全胜,毙敌1000多人,击伤法军首领尼格理,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下,中国军队又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使中国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呈现出一派抗法战争胜利的景象。然而就是在这种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清政府不仅没有利用形势争取战争的彻底胜利,反而怯懦妥协,急匆匆地与战败的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2)在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法国可在此设领事馆;(3)法国所运货物可以进出云南、广西边界;(4)日后中国修铁路时,要与法国商办;(5)法国撤退其在基隆和澎湖的军队。显然,法国侵略者利用清廷的昏庸无能,在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它发动这次战争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这一条约的签订,法国不仅使其侵占越南的事实得到了中国的认可,还得以抢先插足我国西南边疆。此外,它还通过这个条约,取得了开埠、通商、修路的特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