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一书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据考证,此书的真正作者是春秋时齐国人田穰苴。那么,此书为什么又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呢?原来,在西周时期,掌管国家军政和军赋的武官被称为“司马”官,而田穰苴写此书前曾担任过齐景公的司马官,所以人们便将职务和名字合称其为司马穰苴,田穰苴所著兵法也因此而被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田穰苴是一位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稀世之才,深得当时的齐国宰相晏婴赏识,晏婴十分看中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才华,为了使田穰苴能充分地施展才华为国效忠,便将他推荐给了齐景公,被委以将军重任。田穰苴也确实不负期望,曾于公元29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历经三年奋战,终于攻破函谷关,迫秦求和。接着,他又率领三国联军攻燕,取得了“覆三军,获二将”,歼敌十万的辉煌战绩。因战功卓著而被提拔为司马官。在田穰苴就任司马官不久,齐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有势力的贵族之间开始互相诋毁,自相残杀。司马穰苴身在其位,也被卷进了这场反常乱纲、祸国殃民的派系名利争战之中,他受到了大贵族鲍氏、高氏和国氏家族的竭力排挤,再也无法施展其才能,被迫退居家中,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经验,努力研究古代兵法理论,撰写了许多军事著作。然而,由于此时的田穰苴已是势微力薄之辈,他的这些军事论著并没有得到重视。到了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人整理古代兵法,才将司马穰苴的兵法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合编为一,命名为《司马穰苴兵法》,后世称为《司马法》。
自战国初期以来,《司马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汉代的司马迁称赞此书“闳(音弘,宏大的意思)廓深远,虽三代征战,未能竟其意”。可见此书哲思寓妙之深奥。汉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位,秩比博士”,也就是说,汉武帝竞完全依照《司马法》所定标准来选才任将。《史记》、《汉书》以及东汉时的郑玄、马融、曹操等人,都把《司马法》作为经典资料加以征引,并把《司马法》作为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军制的权威资料。到了盛唐时期,《司马法》也享有军事学术权威的声誉。唐朝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李靖曾说:“今所传兵家者流……皆出《司马法》也。”宋代元丰年间,《司马法》得到了更加高度的重视,被列人《武经七书》,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教材,并指定为将校必读之书。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司马法》成了众多兵家学者研究的焦点,出现了众多的《司马法》注释本,流传越来越广。《司马法》的极高兵学价值也引起了国外兵家的青睐,日本早在1600年就出现了研究《司马法》的专著,之后相继有30余部专著问世。1772年《司马法》又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发行。
《司马法》之所以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是由于它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系统地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重要的兵学问题。不仅大体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特点,而且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军事辩证法,对后世的军事斗争和军事学术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此书现存内容分为上、中、下3卷,共5篇,分别为《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此5篇内容的核心是:礼、仁、信、义、勇、智“六德”。围绕这一核心,作者集中论述了以下军事思想:
一是以仁义为宗旨的战争观。《司马法》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作者从爱民治国的旨意出发,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并提出了以正义之战灭不义之道的主张。他说:“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同时指出,为扩大疆土或夺取财货、恃强国之大而凌辱小国之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强调兴军作战要“以仁为本”,若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而违有功之君的无道行为,天子即可集结诸侯各国出兵征伐。并根据正义战争的需要,制定了9种情况下出伐的禁令。强调发动战争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对敌政策问题上,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作者把战争“罪人”与一般兵士相区别,同时主张优待俘虏,对其伤者进行医护。不主张侵犯敌国民众的利益,要求军队在进入敌区后,严格遵守纪律,以求得敌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对敌政策和群众纪律的论述。
二是备战、慎战的战略思想。该书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强调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每年借春秋两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检阅,以示全国上下不忘战并随时准备应战。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这一卓越见解,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精辟论断。
三是“尚法”为主的治军思想。《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人军则民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司马法》中含有大量的军礼内容,大体可分为:出军制赋,军制(含车兵、步兵编制及兵器配备),出师(含时令、宜社、造庙、事由、目的、军中职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师,校阅苋狩,献捷,献俘,军中礼仪,禁令,军威,赏罚,止语,等等。这些军制、军法内容的规定,体现了以法治军思想。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强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慊,率则服”。要谦让、严明、果敢、负责、不诿过、能为人表率,这样,才能使军队做到有礼有节,勇猛善战。
四是先行“五虑(谋划)”的作战思想。《司马法》提出在作战中要掌握有利时机(“顺天”),充分的物资准备(“阜财”),良好的士气(“怿众”),有利的地形(“地利”)和精良的武器(“右兵”)。在作战指挥上,既强调要周密思考,制定正确方案,又强调要注意权变,因地、因敌制宜设阵,要力争处于优势和主动的地位而陷敌于被动。并强调要在努力掌握敌军准确情况的前提下,因敌情而设计谋,因敌情而定战术,指出“敌远则用问,敌近要观察,了解其变化,打击敌薄弱之处”。提出乘敌犹疑、仓促、受挫、畏惧以及谋划未定等情况下进行袭击的原则。并在作战指导上强调“智”“勇”、“巧”,克敌制胜,强调作战指挥官要“不复先术”,万万不可因重复施用同一计谋而被敌人抓住规律使自己陷入被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