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的金融结构前提
在新古典主义框架内,只要货币是内生的,货币就是中性的。针对这一特点,格利和肖提出,在经济生活中货币既有内生的又有外生的,货币非中性。实质上该观点是通过区分内外生货币引入了分配效应(哈里斯,1981),而只要分配效应存在,货币就不是中性的,货币金融过程就无法“省略”,货币政策的金融领域传导机制就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货币传导利率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方面,并且其核心理论假设是在完备市场竞争性均衡模型基础上,没有金融摩擦因素,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无关,M-M定理成立,这样的分析思路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博弈均衡的过程,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信息完全且完美,子对策完美均衡成立。就货币政策而言,将不存在时间不一致性,央行和公众在任何时候都是信息对称的且完美的,此时博弈的过程失去了意义,货币政策效果是已知的,政策传导过程及其机制就不重要了。
然而现实的经济体是在充满摩擦的条件下运行的,在许多经济体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被证实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传导的,因为银行的功能在处理交易成本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不对称信息环境中,信息结构对信贷配给均衡有着决定性影响,这也是货币传导信用机制研究得以发展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信用机制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在金融市场缺陷前提下,金融摩擦导致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M-M定理失效,金融中介和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理论不仅丰富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传导途径,也因为对金融中介重要性的认识,使得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的关系备受关注,并成为当前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
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机制,特别是纯粹利率机制的前提是比较简单的金融结构,如在仅由货币和资本(或债务)组成的两资产金融结构中;但在金融结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际上就是由多种渠道组成的体系,信用机制开始起到较强的作用。随着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资本市场功能的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渠道得以拓展,非货币的金融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作用日趋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性质和货币政策的效率也发生重要的变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