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洲的超额外汇储备:成因与风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31771
  • 作      者:
    王三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三兴,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开放宏观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等,在《经济研究参考》、《财贸研究》、《当代亚太》、《对外经济大学学报》等国内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编著教材与专著4本,论文《房地产市场中两种需求的经济效应分析》曾获得全国房地产研究文集编纂委员会2006—2008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房地产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什么亚洲经济体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积累了巨额的外汇资产?为什么亚洲一些经济体能够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获得双顺差?本书考察了亚洲超额外汇储备来源背后的动因,重点关注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和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年来,持有高外汇储备的亚洲经济体大多面临着本币升值压力,并伴随有流动性过剩及潜在(或已经显现)的通货膨胀病症。假设货币当局为减少由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过剩而实行对冲操作,不仅干预的效果值得怀疑,而且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会受到侵害。如果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为挽救由其他因素 (如次贷危机、双赤字无以为继、信用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流动性过剩的高外汇储备国家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将陷入两难困境:此时,为保持与美国政策协调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引发进一步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膨胀,若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控制通货膨胀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会导致国际利差缩小,诱发更多资本流人、外汇储备规模继续扩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在亚洲和全球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本书重点论述了中国的超额外汇储备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br>1.1.1 问题的提出<br>1.1.2 理论意义<br>1.1.3 实践意义<br>1.2 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理论文献综述<br>1.2.1 国际储备、外汇储备与适度(外汇)储备<br>1.2.2 适度外汇储备文献研究内容和进展的综述<br>1.2.3 总结和评论<br>1.3 研究方案<br>1.3.1 研究范畴、思路和框架<br>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br>1.3.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br>第二章 全球视角下的亚洲地区外汇储备规模<br>2.1 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外汇储备格局的结构性变化<br>2.1.1 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剧增<br>2.1.2 外汇储备的结构性变化<br>2.1.3 世界外汇储备的结构性变化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br>2.2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br>2.2.1 1978—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路径<br>2.2.2 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观点汇总<br>2.2.3 对未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规模的预测<br>2.2.4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特殊性<br>2.3 亚洲地区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界定<br>2.3.1 影响亚洲外汇储备规模判断的几个重要因素<br>2.3.2 亚洲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讨论<br>2.4 本章小结<br>第三章 亚洲超额外汇储备的来源及成因<br>3.1 基于交易背景下的外汇储备来源<br>3.1.1 国际收支顺差<br>3.1.2 国际信贷中的债权<br>3.1.3 干预外汇市场所得外汇<br>3.2 亚洲超额外汇储备的来源<br>3.2.1 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br>3.2.2 亚洲地区资本流入的状况<br>3.2.3 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来源<br>3.2.4 亚洲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来源的比较<br>3.2.5 对亚洲外汇储备来源的反思<br>3.3 亚洲超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分析<br>3.3.1 超额外汇储备的主观成因<br>3.3.2 超额外汇储备的客观成因<br>3.4 本章小结<br>第四章 超额外汇储备、货币错配与金融风险<br>4.1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及形成原因<br>4.2 货币错配测度方法与指标<br>4.3 货币错配与亚洲金融危机<br>4.3.1 货币错配与金融风险<br>4.3.2 债务性的货币错配与亚洲金融危机<br>4.4 亚洲的超额外汇储备、债权性货币错配与金融风险<br>4.4.1 亚洲经济体钉住美元汇率引起的道德风险<br>4.4.2 货币当局在国际资本和外汇市场陷入两难境地<br>4.4.3 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使得亚洲的货币错配更为复杂<br>4.4.4 亚洲超额外汇储备凸现了全球性金融风险<br>4.5 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债权性货币错配测度<br>4.5.1 一个改进的货币错配测度方法<br>4.5.2 对亚洲货币错配测度的反思<br>4.6 本章小结<br>第五章 超额外汇储备、汇率稳定与流动性对冲<br>5.1 超额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br>5.1.1 超额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br>5.1.2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br>5.1.3 政府债券、央行票据两种对冲工具的比较<br>5.1.4 中央银行发行票据对冲流动性的风险<br>5.2 对冲、税收与通货膨胀: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br>5.3 对冲、稳定汇率与货币政策<br>5.4 对冲干预系数的理论推导<br>5.5 美联储、高外汇储备国央行与铸币税<br>5.6 本章小结<br>第六章 超额外汇储备、全球不平衡及其可持续性<br>6.1 全球失衡视角下的亚洲超额外汇储备<br>6.1.1 超额外汇储备是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结果<br>6.1.2 外汇储备资产流动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不平衡<br>6.2 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多种理论解释<br>6.2.1 资本投资收益差距论<br>6.2.2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中心论<br>6.2.3 资产组合假说<br>6.2.4 不平衡实体经济理论假说<br>6.3 全球不平衡发展——“双核”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br>6.3.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br>6.3.2 美国双赤字难以持续<br>6.4 各种调整方案及其评价<br>6.5 本章小结<br>第七章 从过度走向适度:积极管理和失衡纠正<br>7.1 积极管理:新加坡和挪威的经验<br>7.1.1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模式<br>7.1.2 挪威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模式<br>7.1.3 新加坡、挪威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br>7.1.4 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br>7.2 中国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成本、收益及风险<br>7.2.1 发行特别国债能减少国内流动性过剩吗?<br>7.2.2 cic的运作模式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br>7.2.3 cic的投资目标及存在的问题<br>7.3 主权财富基金对全球市场的冲击和稳定作用<br>7.4 纠正经济发展失衡:内外并举<br>7.4.1 亚洲增长模式和内外政策的调整<br>7.4.2 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br>7.4.3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br>7.5 本章小结<br>附录1 世界及地区外汇储备规模变化(1960—2007)<br>附录2 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规模(1990—2007)<br>附录3 亚洲经济体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2000—2008)<br>附录4 亚洲部分经济体的广义货币增长率(2001—2006)<br>附录5 亚洲部分经济体的总外债(1995—2005)<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