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华北各地私铸及贩运盛行,甚至在北京城内,正阳门外也有人私铸,已经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咸丰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六日(1854年7月18日和20日)。清廷接连两次发布上谕,督催刑部从重拟定私铸及阻挠大钱行使者罪刑。例载私铸铜钱1万文以上,或虽不及1万文而私铸不止一次者,为首及匠人俱拟斩监候;为从及知情买使者,俱发新疆给官兵为奴。其铸钱不及1万文者,首犯匠人俱发新疆给官兵为奴;为从及知情买使之犯各减一等。至此.各加一等,私铸当100以下大钱案内,为首及匠人如数在1万文以上,及虽不及1万文而私铸不止一次者,即行正法,私铸仅一次,而为数又在1万文以下者,仍问拟斩候,入于秋审情实,即无论钱数、次数,皆处以死罪。对于为首阻挠任意折算的商民人等,于违制杖100罪上从重加3等,拟杖80,徒2年,再加枷号2个月;为从,杖60,徒1年,加枷号1个月。
清廷虽屡颁严刑峻法,却遏止不住私铸狂潮。时至咸丰五年(1855),通州所管地方及长辛店附近,西山之内,仍有私炉窃铸当10大钱。通州、霸县、大兴、榆林等州县屡获私铸人犯。行使大钱照旧任意折算。官铸的大钱按七成折算,私铸的大钱按四五成折算.甚至议论沸腾.一概不使用大钱。而私造小钱,俗名“水I二漂”的,反而通行无阻,较大钱易用,以致兵民虽有大钱。无处买物,困苦不堪,甚至有手持大钱站在道路上痛哭的。因大钱行使不便,铁钱不能使用,屡次发生护军、苏拉(清代内廷机构勤务人员)、官学生扣阍(即拦舆告御状)事件,甚至宗室亦有纠众横行、劫夺仓米、犯案累累者。铁钱的发行,使社会秩序混乱到了极点。银票和宝钞的发行,也引起了社会震动。清政府将大批不能兑现的钱钞强制投入流通,阻塞了流通渠道,引起了市场混乱。京城大商小贾奔走相告,普遍担心毕生贸易所积锱铼,异日悉成废纸,拒绝使用钱票,或故意提高价值,或以货尽为由拒绝出售。人们持钞入市买不到急需物品,只好折价兑换,刚刚发行的宝钞1000文,在市场上的购买力仅相当于七八百文制钱。在京城生活的八旗兵民别无生计,所领钞票不能买物,生活骤形困窘。如果强欲买物,必致争吵,滋生事端。因市场混乱,终日吵闹不休,当时人称“钞票”为“吵票”。
票钞的发行给各级官吏造成了贪污的绝好机会。京城各衙门和外省各州县之所以不收票钞,目的是借买票以肥己。京城各衙门以银买钞票,按五成抵交抵放,纹银一两可换制钱二千四五百文,而以钱买钞票只需2000文,每两可获利四五百文。获利如此之巨。以致户部井田科也出现收受旗租,抵换钱票的案件。各省则百姓之完纳仍是用银,州县之报解则以银易钞。以当时银价与钞价计算,每银一两可易钞一两二三钱。直隶河间府景州征收地丁,钞银一两按京钱4000文一概勒迫折收制钱。然后贱价收买景州营钞,每钞银一两按京钱2000文收买批解。贪官污吏借大钱宝钞营私舞弊,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剥削,也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咸丰六年(1856),直隶发生秀才马国枢进京控告州县征收钱粮不收宝钞之案,河南省则抗粮杀官纠众之案层见叠出。
大钱和钞票的行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以北京为最。咸丰四年(1854)夏天麦子大丰收,七月,北京城外每斤麦面不过制钱十六七文,而城中则每斤售价为三十七八文,其他各种食物也同样昂贵。其原因是,清政府在京城内强制推行大钱,而畿辅州县尚未通行,农民运麦人城换回大钱不能使用,因而裹足不前,使外来粮食日益减少,粮店因而纷纷歇业。南城数日之间,粮食铺关闭50余家。物价昂贵异常,兵民益形困苦,京城军民身无衣、肚无食者不知多少。各种铜大钱发行不久,城乡交易或任意折算,或径行不用。如当1000文大钱只作七八百文或五六百文售用,当500文大钱作三四百文售用,因为折当过多,私铸益众,窒碍难行。当1000文、当500文大钱被迫于成丰四年(1854)七月以宝钞收回,当200文、当300文、当400文的大钱也同时停铸,当100文、当50文的大钱于1855年停铸,其后市上流通的只有当5、当10两种大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