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加大
随着通货紧缩时间的延续,人们越来越看到宏观经济政策中明显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改弦易辙,逐步调整到位,货币政策又重新发挥作用,也找回了失去的“牵线”感觉。
1.在1998年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基础上,1999年、2002年再次下调利率。如8.1节所述,如果说1998年前两次调整利率降幅较小,效果不明显,说明中央银行对调整利率及其效果“心中无数”,即找不到“牵线”的感觉;那么1998年第三次调整利率却明显加大了力度,一次下调的幅度超过前两次合计,但由于调整时间是在年末12月份,所以效果如何应主要反映在1999年。从1999年上半年情况看,即使这次较大幅度的调整也未起到分流储蓄、刺激消费、促进投资的政策效果,储蓄存款增长甚至超过上年同期,1-5月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储蓄存款56.00亿元,比1998年同期多增加1692亿元,每月平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紧接着在6月10日再一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其中存款利率平均下调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75个百分点,下调幅度更大。这样,从1996年开始已经是连续第七次下调利率,由于后两次下调幅度加大,所以从下半年开始,降息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最突出的就是储蓄存款在这次利率下调之后增幅下降;另外,还专门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使降息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开征利息所得税实际上可算作一次变相的储蓄存款利率下调,从而等于我国从1996年开始连续进行了“7+1”次利率调整,结果使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降到了一个历史最低点,这使居民对储蓄增值的意愿趋淡,开始出现分流。下半年全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仅增加448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甚至下降了1626亿元。这说明,中央银行利率政策调整到位,利率政策重新找到了“牵线”的感觉。而至2002年2月21日又追加一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98%,成为这轮降息过程的终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