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金诱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30650
  • 作      者:
    阮崇晓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失去黄金的支撑,世界货币体系还能维持多久?美元、英镑、欧元……谁能取代金银的崇高地位?黄金的诱惑,永远是金融世界的终极驱动力……谁读懂了黄金的秘密,就掌握了金融演进的规律……    
    黄金投资日渐为时下投资者首选的热门理财产品。近来,国际金价早已冲破1 400美元/盎司,而通胀预期愈趋明显,黄金长时间内依然处在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中。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产遏制政策连续出台,股市前景莫测,许多投资者将投资转移最安全、最保值的贵金属、艺术品收藏领域,黄金可谓首当其冲,交易价格一路飙升。这一点,对大多数关注经济走向的读者均有强烈的吸引力。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金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数千年来,人们为它筑起一座“神殿”,华光四溢的门楣展示着富丽辉煌,掩盖了多少因它而起的悲歌往事。它激起了人们对权力、财富、荣誉以及不朽的欲望,它成为了贪婪的符号、虚荣的工具。在庞大而错综的金融世界里,它代表的是一种最终极的力量。在古往今来的货币战争中,它永远是战无不胜的秘密武器。它的名字,毫无悬念,正是黄金。
    除了黄金,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什么物品能够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受到人们如此的顶礼膜拜。面对黄金,人类的动机徘徊在了理性和痴狂之间,从最崇高的感情到不可告人的荒唐心理,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由它串起来的一个个历史段落,其实。正是推动世界金融格局演化的玄机所在。
    纵观当今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的情况下,黄金的需求和价格在持续飙涨,国际金价已连续10年保持了上涨势头,迄今为止上扬幅度高达25%,甚至已经突破每盎司1 400美元,其内在背景和推动因素又是什么?
    《黄金诱惑:失去黄金的支撑,世界货币体系还能维持多久?》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黄金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由此引发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力图让读者客观、全面地看待黄金——这一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的重金属,正确把握黄金在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脉络和走势,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金本位制下的黄金博弈战
    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设计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金币,在历史长河中,从古波斯到马其顿帝国,从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都有着金币的历史。尽管黄金铸币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并没有普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才被英国打破。英国在世界上的领先从本质上强化了黄金在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并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驾驭着世界的经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世界经济格局。
    当我们回顾这段“金本位”的历史时会发现,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货币体制并非经过人们的刻意设置,而是凸显着历史的独具匠心。
    
    复本位制: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按照传统的说法,货币是一种交换的媒介,其好处在于消除低效率的贸易交往;货币是一种计价单位,有利于估价和计算;货币具有贮藏的价值,使经济贸易得以长期进行并超越地理位置。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这些职能,货币的理想形式应该是有价值、负担得起、耐用、可兑换、便携和可靠的。正是对货币的这些要求使诸如金、银、铜等优质金属进入了人们货币选材的视野。
    如果要深刻地理解金本位制,就必须探索金本位制之前的货币制度。在实行金本位制以前,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复本位制和银本位制。所谓复本位制,就是有两种金属充当本币位,两种金属货币按国家法定比率同时流通。比如瑞典,在1772年之前一直是银铜本位制,俄国在1793年也仍在使用银铜本位制。当然,当时的瑞典和俄国因缺乏黄金,使用银、铜充当本币位是迫不得已,一旦比银、铜更优质的黄金大量流入,必然改变这种态势。而相对于瑞典和俄罗斯,能够得到更多黄金的英、法等国则将金银作为复本位的本币位,这也是实行复本位制最常见的形式,人们经常提起的复本位制指的便是这种金银复本位。
    复本位制有很多优点:它的货币材料来源既可以是白银也可以是黄金,来源较为充足;当需要进行大额交易时可以使用黄金,小额交易则使用白银,灵活方便;两种币材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更加方便与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既能同较为发达的国家进行金币贸易,又能在殖民地国家进行银币交易。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复本位制的实行消除了货币流通领域的分散和混乱的现象,满足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在16至18世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地采用复本位制,极大地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复本位制有个“致命”的缺陷—由于金币和银币间的比率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所以比较稳定;然而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经常波动,例如当黄金实际价值增大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熔化成黄金,再将这些黄金换成银币来使用。
    举例来说:假设法律规定金银币比价为1∶10,而此时市场上同等质量的金银价格之比为1∶20。那么1块金币熔化成黄金后就能卖到20个银币—相当于原价的两倍。经过这样的一次交换,人们就能获得比直接用金币兑换银币更多的银币。有的时候,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多次。还以上面的假设为例:如果再用这20个银币按法定比率换回两个金币,再重复一次上述过程便能得到40个银币。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就导致了货币体制的瘫痪。反之,当黄金供应充足,白银实际价格上涨时,也会发生相仿的情况。所以,在实行复本位制时,当遭遇金属价格的大幅波动时,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将导致他们对政府的法定比率置若罔闻。
    事实上,尽管名义上是复本位制,金币和银币均为法定本位货币,但在实际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总是一种货币:白银价格下降则白银充斥市场,黄金价格下降则黄金充斥市场。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个叫托马斯?格雷欣的英国商人的注意,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即闻名于世的“格雷欣法则”。
    除了黄金、白银两种货币的互相排斥外,格雷欣还发现,当一种金属货币的流通时间长了,足值和不足值的货币可以等值使用,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把成色好的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货币“劣币”赶紧抛出手。逐渐地,市场上所流通的货币充斥满了不足值的“劣币”,这些“劣币”所蕴涵的真实价值明显低于它所代表的名义价值。
    所以,不仅仅是复本位制遭到了“格雷欣法则”的破坏,整个金属铸币系统也遭到了“格雷欣法则”的攻击。作为货币之王的黄金,大多数时候总是受到“格雷欣法则”的垂青。所以金币常常被人们储藏起来,或熔化掉以换取更多的“劣币”,或用于对外贸易,获得更大的购买力。如此,货币发行国不仅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市场上流通的那些“劣币”极大地损害了铸币的信用。
    总之,金银复本位制从诞生伊始就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随着资本贸易的加速发展、铸币规模的扩大、大型金银矿的发现,这种货币制度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最终率先被英国抛弃。然而,抛弃的过程并不容易……
    
    威廉?朗兹和约翰?洛克的货币争论
    我们知道,最先铸造金币的是吕底亚人,当吕底亚人的货币理念和铸造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时,铸币就成为了文明社会标志的一部分。但在伊丽莎白一世之前,世界上所有的金属铸币都是靠人的双手完成。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8世纪,2400多年来,整个欧亚大陆共铸造了数以百万计的金属货币。令人惊讶的是,在此期间却无人发明一种更为快捷的铸币方式。从铸币诞生的那一刻起,由于人工锤制而成的铸币需要平滑边缘,贪婪的人们就常常去磨锉那些金属的边沿。当这些被磨锉掉的金属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将这些金属碎末熔化,制成块物状,然后卖给铸币厂,制成新的铸币。这一过程极为有利可图,因此诱使了很多人去从事。
    为了遏制这种不道德、有损社会公益的行为,发行货币的当局制定了严惩措施。在13世纪,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就经常被以这种罪名指控。据一项历史档案记载,仅在1270年,英国就有284名犹太人因为偷锉货币而被枭首示众。尽管偷锉者会被判处死刑,但这样的严刑似乎并没有产生十足的威慑力。贪欲的本性助长了人们的侥幸心理,因为偷锉行为简单易学,并且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
    为了消除人们对货币的侵犯,一位叫梅斯特尔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铸币的机器,这种机器用马做动力,轧出的货币规格统一。这样,偷锉铸币者便无机可乘。随着技术的改进,铸币机器可以在货币的边沿处刻以纹理或者铭文,这将使当事人无论偷锉多少金属,都会被发现从而绳之以法。但是先进的技术往往不能立即投入到现实中去,因为技术的变革总会破坏旧式的习惯和利益。英国铸币厂里那些依靠旧制赖以生存的工人和官员们,强烈抵制铸币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革。
    令人欣慰的是,1660年,查理二世登上了英国的王位,事实证明他是一位果敢的国王。当他知道铸币机器在旧势力的抵制下无法推广后,使于1661年颁布了一项强制指示:“所有的铸币应当尽可能地以机器铸造,其边缘应饰以纹理和文字。”此外,在1663年的圣诞节前夕他又颁布了一项授权状,要求新生产的金币必须完全通过机器方式铸就。由于这种金币的原材料来自于西非的几内亚湾,所以被称作“几尼”金币。几尼是货真价实的金币,重达8克或1/4盎司,查理二世授权状界定新币面值为1镑,相当于20先令的银币。在几尼金币出现不久后,新发行的银币“先令”也逐渐采取这一方法制作。
    这些漂亮的、整洁的、以精美而著称的新货币,与过去那些旧货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旧币破烂不堪,被反复偷锉,因此小于币面价值。但是人们仍然继续使用那些残破的旧币,因为如果人们拿着旧币去铸币厂,按照铸币的重量,换取完整的新币,就会得到少于旧币面值的新铸币。所以人们经常将新币贮藏起来,或熔化掉换取更多的旧币,这样一来,新币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流通。
    除了旧币不足值所引发的困难外,还有就是人们利用几尼金币大玩投机之风。起先几尼金币能够折合20先令银币,但随着银币的贬值,几尼金币的价格一路飙升,1694年3月,几尼金币能够兑换22先令,一年之后,涨到了25先令,不久又蹿升至30先令。这就诱发了人们将黄金送至铸币厂兑换几尼金币的风潮,从而进一步促使黄金的价格从80先令上涨至109先令。黄金价格的不断跃升使得铸造大量金币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至于难以为继。人们在几尼金币上的投机之风,最终促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已经不能再延宕铸币改革。事态最后已经发展到没有旧币被送进铸币厂的程度。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达德利?诺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的货币困境,他说:“如果无人将被偷锉的旧币送到铸币厂,那么无币供应的可怕情景很快就会发生。”
    这次铸币改革势在必行,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在旧币换新币的过程中,如何对在铸币面值上受到损失的人给予补偿。这项损失估计可能达到200万英镑,相当于和平时期的政府一整年的总支出。毫无疑问,这将使得因战争而不堪重负的财政雪上加霜。
    当时,英国财政部的秘书威廉?朗兹建议把所有银币的面值提高25%,将重量和成色与旧克朗(5先令)相同的新硬币命名为“节杖”或者“统一货币”,其价值规定为6先令3便士,即让货币正式贬值。旧先令的名字可以保留,但是新先令的实际含金量应该等于旧先令的80%,并且允许那些缺损的旧币继续按照面值与足值货币等价流通。在朗兹的银币改造报告里面,他研究了亨利二世、爱德华一世和伊丽莎白时代的具体做法,并提出学习法国的经验。他认为英国当时正在同法国作战,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帮助盟友荷兰,如果采纳他的建议,战争结束之后能够比较容易控制通货紧缩。朗兹特别强调,铸币改革并不需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因为那样做的话,“就会延迟治愈疗伤的时间,而这一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可能摧毁我们!”
    威廉?朗兹的建议立即遭到他的顶头上司—财政大臣查尔斯?蒙塔古的反对。蒙塔古受到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强烈支持。洛克是世界上第一个阐述宪政民主的哲学家,同时他也属于早期的金属货币论者。他认为天赋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放弃的,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按照社会契约的理论,他认为人只受自然法的管治;在社会中,政府是为公民所建,并为公民服务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支配下,洛克主张真正的货币必须是金银。他认为,1先令代表了白银的特定重量,并永远都代表这一重量。如果铸币手持者手中的旧币,兑换不了1先令白银的新币,这对政府来说,无异于窃取私人财产。为了将自己的观点让更多的人明白,他将这一问题人格化,说道:“生活于闭塞之地的乡间农夫,通过勤俭和节约来增加他的财富,在年终时绝不负债,而他的账上总有结余。”
    其实,朗兹和洛克的争论反映了两种货币重铸的方式,其中心问题是:货币单位是计算名称还是金属重量。朗兹建议的方式是让重铸的银币变得更轻了,足值货币由于会按照事先规定的溢价进行交易,那么原来足值的货币会很快投入流通。洛克建议的方式是遵循旧制,按照原有标准重铸货币以代替流通中的旧硬币。但是这两种方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差别很大。在含银量下降并按照面值流通的情况下,朗兹建议的方式有利于债务人用少量白银清偿现有债务。很显然,在战争时期,政府通过货币贬值征收“铸币税”(也可能是通货膨胀税)的方式以少量的白银就可以清偿积累的大量战争贷款和政府赤字。实际上,这就是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方式,使得政府能够合法地赖账,合理地掠夺。
    但代表政府利益的威廉?朗兹并没有得逞,在这一场货币委员会的辩论中,洛克凭借着他超强的哲学头脑和雄辩的热情战胜了威廉?朗兹。旧先令按照原始面值兑换新先令,其间的差价由国库来承担,实际上,最终还是由广大的纳税人来支付。
    洛克的建议使国家的负担增大,损失很大。后来的货币史学家对此也颇有微辞。法国的拉博立兹就曾批评说,根据洛克建议实行的货币重铸制度虽然够爽快,但是损失实在不容小觑。无论如何,铸币大改革的航程已经远离了争执的旋涡,开始正式驶向海洋了,而舵手不是别人,正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拓荒者、对后世科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名鼎鼎的艾萨克?牛顿。
    
    
    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另类贡献
    2003年10月16日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日子,这一天“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让很多国人流下了欣慰的泪水。因为从这一天起,太空中终于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因为从这一天起,中国人在仰望太空时更多了几分亲切与自信。当我们顺着这份亲切和自信追寻人类航天事业的肇端时,难免会想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也许还有一个筋斗翻过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但我们却容易忘记一个人,正是他的贡献成就了人类之后的航天事业,他虽然连最简单的飞机模型都没见过,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力学定律”却使航天飞机的发射成为可能,他就是联系梦想与现实、连接神话和壮举的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天文学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恩格斯曾对牛顿作了高度的评价:“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恩格斯的概括简洁、准确,正是这些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牛顿在自然科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也赢得了后人永久的敬重和仰慕。
    但鲜为人知的是,牛顿实际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大约只有30年,其中弃学从政的时间也有30年。关于他弃学从政的原因,大多数研究牛顿的史学家认为牛顿一向有着反天主教的情绪,当他听闻信奉天主教的新国王詹姆斯二世对剑桥施压,并要求撤换校长时,更激发了他的反感情绪。尽管《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为他带来了崇高的声誉,但他开始远离学术,投入到反对天主教的公众生活中。还有一种说法是,虽然牛顿担任了剑桥大学的教授,他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是他的从教生涯并不愉快。牛顿给学生授课可以说是曲高和寡,能听懂他讲课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随之而来的是他与同行,如胡克、莱布尼茨之间的争论,甚至是学术争端。也正因为这些学术争端,后世的传记作家认为牛顿的人品有些问题。
    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牛顿是打算离开奠定他科学声誉的剑桥大学了。为了显示自己对公众生活的热情,他还参加了国会议员的选举,并顺利当选。正是在这个时候,牛顿与在三一学院的伙伴查尔斯?蒙塔古恢复了伙伴关系。这时的蒙塔古是英格兰的财政大臣,不久之前,他与洛克一起否决了朗兹的货币改革方案,正试图推行他们自己的方案。蒙塔古深知牛顿是数学领域的怪才,就推荐牛顿当英国皇家造币厂的总监。蒙塔古在信中对牛顿说:“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终于能向您证明我的友谊以及国王对您的功绩的赏识。国王已应允我任命牛顿先生为造币厂的总监。这个职位最合适不过了,年俸约为五六百英镑,而事情不多,花销不大……”
    四天后,牛顿决意中断他的研究和实验生涯,收拾起他在剑桥的家当,前往伦敦。1696年5月2日,牛顿开始在造币厂的厂址伦敦塔办公。这一天标志着他终止了作为一名性格内向、独自行事且颇具神秘色彩的科学家的身份,转而成为一名政策执行者。出乎蒙塔古的意料,牛顿在任铸币厂总监的时期并没有安心坐享这份俸禄,而是像他从事科学研究那样,全心投入,决不半途而废。牛顿在造币厂的工作很负责,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数字和逻辑方面的天赋,快速学习会计制度、亲自清理账目、编制工作索引,不足三个月就将造币厂整顿得井井有条。
    牛顿的工作巨细靡遗,他甚至详细研究了造币厂每一班次的运转情况,记录产生的各种费用,如熔化锅的成本和使用次数等。他声称:“通过实验,我发现在镀锡过程中,每产生一金衡半克朗的硬币,就要损失三克半。”牛顿的另一个贡献是提高货币铸造的精确度。他认为货币应该按照正确的重量和纯度来铸造,个体差别越小越好。某种意义上来说,牛顿对于精确的追求有着科学家式的狂热,并为之自豪,声称“这种精确是前所未有的,为政府省下了数千英镑”。从这,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他在1710年陪审团误判他铸造的金币低于标准时勃然大怒了。也正源于这种狂热,牛顿对待造假者毫不手软,有时候还亲自去刑场观看处决罪犯。
    1699年年末,牛顿的顶头上司,造币厂厂长托马斯?尼尔去世,牛顿被蒙塔古任命为新厂长。成为造币厂厂长之后,牛顿的收入更高,年俸达到2000英镑。要知道,在当时这样的薪资是很高的,当年建造格林威治天文台才花了五百英镑多一点。牛顿在造币厂工作了三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把手”,这时是他施展才华的时候了。
    货币上的事情并不比科学上的简单,对牛顿来说,他能够准确地预测一个苹果的运行趋势,并由此推导出“万有引力”的科学规律,但他未必能够彻底摸清货币流通中的规律。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几尼金币的价格仍旧不断走高。政府试图抑制不断走高的价格趋势,并规定几尼金币的价格不得高于22先令,否则就拒绝用几尼金币进行纳税。然而,即便是兑换22先令,投机者也是有利可图的。投机者进口黄金,铸成几尼金币,然后兑换为银币,再将银币熔解为银块,最终销往东方获利。当时,英国采取的是复本位制,而且日常基础货币是白银,并且英镑的价格也是通过白银来体现的。如果投机者的这一套利行为无限制地、反复地持续下去,那么英国的货币系统必将崩溃。
    毫无疑问,黄金的价格应该降低,但当时世界上普遍采用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成分,黄金以及其他的金属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商品。1699年,英国财政部将几尼金币的价格降至21先令6便士,希望能够制止投机者的套利行为。几尼金币的贬值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黄金的进口量开始降低。
    两年后,也就是1701年,黄金的进口量打破了历史纪录,达到了150英镑每盎司,而白银又开始不断地流向亚洲。这时候的牛顿刚刚上任,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他对欧洲大陆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向议会的财税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建议将几尼金币减值10~12便士是极其必要的,因为这样就会使英国金币中的白银含量与欧洲其他国家在贸易和兑换中的比率相一致。以牛顿的建议为基础,1717年12月22日英国财政部发布公告,禁止任何人按照不同于21先令的价格收购几尼金币。
    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个报告导致英国建立了影响深远的金本位。现在,有人将经济学家称作“经济生活中的事后诸葛亮”。这一称号不是无中生有,市场的走向往往走在了专家学者的预测前面,当事实发生了,经济学家才不无感慨地发表一通“原来如此”。对牛顿这个发现物体运动规律的天才而言,他认为凭借自己的精确预算和严密推理就能够把握正确的货币政策。但经济学显然比力学更难以理解,即便对于千年不遇的天才科学家牛顿来说也概莫能外。情况的发展证明牛顿是错误的,黄金的价格并未如他所愿而“自动下跌”。事实上,金价根本就纹丝未动,而是稳健地保持在了21先令的水平上,而银币的价格则开始超过其面值。与白银的价格相比,黄金的价格确实下降了,但这是由于银价上涨的原因,与黄金价格本身无关。虽然最终结果对金银还是一个样,但货币流通市场已经以黄金取代白银作为英镑标准的格局已经形成。
    实际上,牛顿无意间将黄金价格定为了每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在此后的200余年里,英国的黄金价格始终维持在了这个水准上,3英镑17先令10?便士也成为了一个神奇和令人敬畏的数字。现在很多学者将1816年作为英国实行金本位的正式年份,因为在1816年6月22日,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沙弗林金币用22开(11盎司或者91.67%的纯度)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含纯金113.0016格令。这个法案使得白银处于从属地位,法定银币只有2英镑,而且在铸造的时候有意让银币重量不足。虽然固有的金银兑换率不稳定问题依然存在,但牛顿至少在英镑和黄金之间建立起了适当比例,为金本位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牛顿为金本位制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虽然可能是偶然的,但却是巨大的,连同他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一起被后人永远铭记。
    
    英格兰银行:第一家私有中央银行的诞生
    在通常的记忆和想象中,我们认为人类是为了自身的私欲而发动战争。战争的本来面目是狰狞的、毁灭的,它常常能够破坏一切;它是造成生灵涂炭、人性泯灭的罪魁祸首。然而,许多历史学家在总结战争的影响时总会漫不经心地说:战争在摧毁旧事物的同时也催生了新事物的诞生。确实,如果摒弃战争的残酷性不谈,历数世界上的重大创新和发明,我们会感叹战争的创造性。战争激发了人类不可思议的潜能,在杀戮的喧嚣中,科学思维的神经绷紧了,人们对战争中遇到的问题总是千方百计地试图找到出路,希望借此突破障碍,尽快压倒对方,结束战争。今天我们熟知的雷达、青霉素、强力胶、快递、微波炉、罐头……都是战争中的产物。
    仔细观察这些事物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都和战场上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比如雷达用来侦察敌方的飞机,青霉素用来拯救伤员,罐头用来解决长期行军途中的食物短缺等。但有一样东西看似与战场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战争中取得胜败的关键因素,那就是能为战争提供资金的银行。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毫无疑问,它也是银行之父。战争消耗了资源,损失了人口,最终体现为钱财的匮乏。“自己向自己借钱”成为了战争各方解决军费短缺屡试不爽的办法,现代中央银行的雏形也因此而产生。
    尽管1870年之前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这并没有阻碍它的商贸繁荣,像比萨、佛罗伦萨、威尼斯这些小城邦似乎天生就是滋生金融种子的肥沃土壤。在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就有大量关于金钱故事的描述,夏洛克也成为了现代语境中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放债者的代名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弗利,这个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政治权力理论家就书写了他们的历史。而这个家族的振兴者,天才金融家乔万尼?美第奇创设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权力和金钱是不分家的,美第奇家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权力的争斗中,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意大利虽有诞生银行的条件,却没有使银行获得长远发展的可能。
    最终,意大利的银行体系成为了西北欧国家的样板。这些国家,特别是荷兰在17世纪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楷模,实现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后的荷兰,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世界强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而海峡对岸的英国却面对着一个烂摊子,克伦威尔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耗费了英国大量的财政资金。当1688年的光荣革命,威廉一世入主英国(荷兰奥兰治的执政者威廉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继承了英国王位)的时候,英国财政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更糟糕的是,仅一峡之隔的法国对英国虎视眈眈,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更是自古罗马以来,拿破仑之前,欧洲大陆上最具侵略性的君主。最终,英法双方的对抗于1689年爆发,为了击败或遏制法国的军事行动,英国举全国之力投入到对法的战争中,这使得英国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为了筹得战争经费,威廉一世四处求钱,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1697年,威廉三世为英国王世筹到的战争资金只有200万英镑,他运用税收、个人贷款和彩票等各种办法为英国政府增加收入来源,但却无济于事,财政状况仍旧入不敷出。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以威廉?帕特森为首的银行家向国王提出了一个从荷兰学来的新生事物:建立一家私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称为“TheBank”,bank来源于威尼斯,最初的银行是在河边上办公)来为国王庞大的战争经费进行融资。实际上,这是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达成的一项协议。这家私人拥有的银行向政府提供120万英镑的现金作为政府的“永久债务”,年利率为8%,每年的管理费为4?000英镑,这样每年政府只要花10万英镑就可以立刻筹到120万英镑的现金,而且可以永远不用还本钱。作为回报,政府允许其在快速发展的银行领域,作为第一家私人公司—如同有限责任公司或所谓的合股公司那样开展业务。
    世界上第一家私有的中央银行就这样成立了。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在英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家机构长期以来对银行体系、国民经济、黄金库存、英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关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包括它自身的权利也在日益增加。英格兰银行解除了萦绕在政府身上的赤字噩梦,并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壮大、军事上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最终造就了傲视世界的“大英帝国”。
    但这个伟大的创新机构,也经常被人民称为人民财富的“吸血鬼”。如果理解了银行的形成过程,就不难理解英格兰银行的“吸血”过程。过去金匠银行家最有利可图的就是发行银行券,这些银行券其实就是储户存放在金匠那里的金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后来这些收据逐渐成了流通的货币。聪明的金匠银行家们渐渐发现每天只有很少的人来取金币,他们就开始悄悄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债的人连本带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银行家们就收回借据再悄悄地销毁,这一过程在外人看来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利息却是稳稳地装进了银行家们的钱袋。一个金匠银行的收据流通范围越广,接受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的流通范围和接受程度是这些小型的金匠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而实际上英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货币化了。
    毫无疑问,英国的金融革命要领先于声势浩大、改变世界生产方式的工业革命,英格兰银行的运作使英国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都试图从英国身上借鉴先进的金融经验,尽管在文化上、发展历程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基本上遵循了英国的做法,纷纷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成立于1800年,德意志帝国银行成立于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国家银行则于1882年、1907年开始筹划实施。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立了中央银行,无论是私有还是国有,中央银行都成为了一个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并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私有的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打仗或享受了,政府就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并且得到了可观的利息收入。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广大人民却被排除在外,因为人民的税收成了政府从银行借贷的抵押品。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
    这一核心理念对今天世界的金融格局有很大的启示,早在两个多世纪前,亚当?斯密就曾警告说:“银行活动以纸币替代大部分的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就像是空中楼阁。”今天,产自美联储(美国央行)的纸币就是脱离了地面的空中楼阁。但是在美元充当主要国际货币的条件下,其他国家持有大量的美元,尤其是我国,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的行为,必将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进一步泛滥,使得美元实际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如果美元长期贬值趋势延续下去,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及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将面临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
    
    约翰?劳:纸币和泡沫的制造者
    在拥有华丽巴洛克风格的威尼斯圣莫伊赛教堂后面,在每年成千上万参观教堂的游客足下,有一段显著但是常常被忽略的碑文:
    “在此缅怀尊敬的爱丁堡人约翰?劳,法国最著名的金融家。”
    约翰?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后人“缅怀”和“尊敬”呢?不妨先来看看后世对他的评价:19世纪的经济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经常带着某种蔑视的诙谐口气。卡尔?马克思认为,约翰?劳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特质,混合了骗子和先知的角色”;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认为约翰?劳是一个“不顾后果、神经错乱的人,同时又是最具有魅惑力的天才”。
    或许,近代的经济现象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了,20世纪的经济学家对约翰?劳的理论则异常尊重。“约翰?劳,我一直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约瑟夫?熊彼得在他的作品《经济分析史》中这样写道:“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奥的知识体系,给出了他的经济学理解,这使他得以跻身一流货币理论家之列。”此外,作家席德?尼科尔森认为:“尽管事情以悲剧结局,但是约翰?劳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金融家;就像拿破仑曾大败于滑铁卢一样,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约翰?劳在金融史上书写了怎样的历史?为什么他令后世如此多的杰出经济学家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注?约翰?劳于1671年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是一个富有的金匠的儿子,也是位于福斯湾附近的劳瑞斯顿城堡的继承人。1692年,约翰?劳来到伦敦,很快就将他继承的遗产用于各种商业投机中,并迷恋上了赌博。两年后,约翰?劳和他的邻居因为一个女人而进行了决斗,在决斗中他杀死了对手,因此被判处死刑。但他最终从监狱中逃了出来,流亡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对约翰?劳这位叛逆的苏格兰人而言,荷兰繁荣的金融业,仿佛是一种神灵的启示。东印度联合公司、外汇银行以及股票关系的错综复杂,令他十分着迷。好赌的他发现,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比其他任何赌场都有吸引力。交易所里的短线卖主举止滑稽夸张,经常传播负面新闻,试图压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股价。那些“风中成交”的专家从事股票投机交易,而他们自身却不拥有这些股票。这些情形让约翰?劳感到既吃惊又佩服。原来,金钱上的新花样无处不在。他的脑子迅速运转,他在思忖着,如果一个国家具有足够的信誉,就能实行一种脱离黄金白银的新的货币体系—纸币,但是这个国家在哪儿呢?
    炽热的梦想鼓动着约翰?劳,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乡—苏格兰。1705年,约翰?劳向苏格兰议会提交了成立新银行的申请,之后冠以“货币和贸易—建议向国家供应货币”的标题将其出版。他的中心思想是,要求新成立的银行发行带有利息的票据,以取代金银货币的流通。为了说明自己方案的优越性,他借用哈维的“血液循环论”阐述道:“当血液不在全身循环时,身体就失去了活力;当货币不循环时,也将产生同样的后果,那就是经济体缺乏神气。”但该提案遭到了苏格兰议会的否决。
    带着对故国的失望,约翰?劳前往都灵,并很快得到了萨沃伊公爵阿玛迪斯二世的赏识。他继续鼓吹发行纸币的好处,“我已经发现了点石成金的秘密所在,”约翰?劳告诉他的朋友,“那就是点纸成金。”公爵听后觉得约翰?劳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诙谐地说:“我的钱还不足以让我毁灭自己。”
    1715年,欧洲大陆上的“太阳王”——法王路易十四去世,由于连年征战,路易十四留下了负债累累的“烂摊子”。当时24亿里弗国债,其中1/3已经到期;而当年国家的财政纯收入只有6900万里弗,可财政支出却高达1.447亿里弗。到第二年国家的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政府企图以打击投机与高利贷为名收取罚款,但只得到1000余万里弗。
    这对约翰?劳无疑是个绝好的机会。1715年10月,约翰?劳将银行发行公共票据的申请递交给法国皇家委员会,其中提出银行应该充当皇室的收银员,征收所有赋税的意见。由于诺阿耶公爵反对这些大胆的建议,申请遭到了拒绝。约翰?劳在推销自己的提案时,类似于申请航海资助时的哥伦布,尽管经过了无数次的拒绝,但仍旧心怀希望。最终,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起用了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很快约翰?劳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在他的亲自监管下,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的银行)于1716年成立,并开始发行银行券。他规定,法国兴业银行的这种银行券可以用来支付所有的税赋。起初,这种银行券在某些地方遭到抵制,但在政府的干预下最终得以有效实行。
    约翰?劳通过建立荷兰式的共有银行,以重新树立法国的经济信心,而唯一的不同点是,法国的共有银行将会发行纸币。由于货币都被投入银行之中,政府的巨额债务就会得到控制。同时,宽松的纸币流通像机械中的润滑油一样刺激了法国贸易的快速运转,进而使法国的经济重新焕发出生机。将法国财政从死亡的边缘拯救过来的成就更加助长了约翰?劳的“雄心”,“银行并不是我的唯一,也不是我最宏大的想法,”他告诉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我要完成一项工作,它将会带来比发现印度更大的冲击力。”这项工作指的是他的密西西比计划。在荷兰期间,荷属东印度联合公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法国在开辟海外领地方面努力甚少,因此他提议接管法国同路易斯安那地区的贸易(那时的路易斯安那从南端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一直向北延伸到北美洲中西部地区,其面积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美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1717年,一家新成立的“西部公司”获得了路易斯安那的商业垄断权,期限为25年,公司资金限制为1亿里弗,用以鼓励各个阶层的法国公民以及外国人用国债前来购买股票。约翰?劳的名字赫然位列于公司的董事会之首。该公司享有对法属美洲殖民地进行贸易、殖民的权利,这在法国引起了投机的狂潮,由此成为暴发户者大有人在。
    最初,有些人对约翰?劳的这种体制提出了抗议,圣?西蒙公爵就曾明智地评论道:
    建立这种体制本身也许是好意,但是仅限于共和国或像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国。在这些国家里,控制财政的人同时也是供给财政的人,并且根据个人意愿决定供给量。而像法国这样积贫积弱、摇摆不定的专制国家稳定性不足,国王很可能会废除银行,这种银行是极其巨大的,操作起来也很容易。
    但这种说法很快就淹没在暴发户们的讨伐声中,“西部公司”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越来越大。从1718年开始,法国政府授予了西部公司更多的特权,旨在增强其股票的吸引力。8月,“西部公司”取得了烟草买卖征税权,12月又获得了在塞内加尔的优先经营权。为了进一步巩固约翰?劳的地位,兴业银行取得了皇家的审批权,被改组为“法国皇家银行”,实际上成为了法国第一家中央银行。这一改组更是大大地增强了市场的吸引力,因为约翰?劳已经掌握了完全的货币发行权,法国彻底地从金银币时代走向纸币时代。
    随后的几个月中,西部公司的股价上升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任何人都可以获利,成群的股民涌向了坎康普瓦大街,希望能够成为百万富翁(“百万富翁”这个词正是诞生在这个年代的法国)。公众的欢愉之情很快变得近似疯狂,面对这一事态,当时的很多智者发表了感慨。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给蒙?热内维尔的信中写道:“这是一场捉摸不透的混乱。”在伦敦,因《鲁滨逊漂流记》而闻名于世的丹尼尔?笛福更是蔑视道:法国人只是在“追逐一阵装饰精美的空气”。
    智者的话是中肯的,但约翰?劳却因为给法国带来了“福祉”而功成名就。为了获取担任公共官职的资格,约翰?劳还皈依了天主教,并升任为财政大臣。约翰?劳的权位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掌握了法国央行、法国的财政和规模庞大的西部公司。“太阳王”路易十四曾说过:“朕即国家。”约翰?劳大概可以这样说了:“我即经济。”
    众所周知,从约翰?劳发行纸币的那一刻起,就与自身的经济基础越来越背离。当新的投机者不再进来,老的投机者想要将利润兑现并退出时,好景开始逝去,垮台已不可避免。1720年底,约翰?劳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达30亿里弗,而银行的储备仅有7亿里弗。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兑换金银的狂潮,愤怒的人群拥挤在很难满足其货币需求的银行门口。他们扔鸡蛋,砸玻璃。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国家的人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银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场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惊骇和绝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西部公司”的密西西比金融泡沫彻底破灭了,法国中产阶级、上层社会中数千人破产,法国货币体系也因此动荡不安。几个月前,法国还似乎是欧洲最富裕、人口最密集、最有自信心的国家;几个月后,它就彻底破产了。从国王到普通平民,法国上上下下都因为西部公司的股票一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约翰?劳,作为一个“逃跑专家”,彻底地从法国消失了。他逃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据说他逃跑的时候身无分文,并在贫困中度过了晚年。
    时至今日,法国人仍对投资股票市场反应冷淡。他们甚至会尽量回避“银行”这个词,而宁愿用“国民信贷”、“里昂信贷”或者“松鼠储蓄”等名称来称呼他们的储蓄机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冷兵器时代的黄金渴望
如果我们能够用远古文明的眼光打量黄金这一从人类发现起就与人类纠缠不清的金属,一定会产生诸多疑问。黄金是怎样进入人类视野的?人类对黄金的初次崇拜建立在什么样的感情基础上?为什么彼此隔绝的不同地域都将黄金奉为财富的象征?为什么它一方面激发了人类成就伟大的雄心,一方面却又诱导出了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丑恶灵魂?
从《旧约全书》中犹太人膜拜的金牛犊,到拜占庭帝国用黄金打造出的索菲亚大教堂……透过这些传说和历史,我们会发现黄金所具有的不为人知的神秘特性,审视人类身上无时不在的贪欲和无知。

传说中的金牛犊和黄金约柜百万 / 2
古埃及:从黄金面具到金矿地图的发现 / 7
吕底亚人:第一个学会铸币的民族 / 12
波斯大流克:最早也是最真实的金本位 / 18
古罗马:黄金堆砌而成的庞大帝国 / 23
中国:迟来的黄金“崇拜” / 30
拜占庭帝国:在黄金地段上积累黄金 / 37

第二章  “新大陆”上的黄金掠夺战
1453年5月29日,对西方基督徒来说是一个耻辱的日子,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仅意味着宗教意义上的失败,而且预示着欧洲人再也不能从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物质。为了雪耻,他们寄托于未知世界。他们希望在穆斯林世界的东端找到盟友夹击敌人,希望将基督的福音传播到比穆斯林更广大的人群,希望能够发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然而,比这些伟大的光荣梦想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他们对黄金持续不断的欲望。这种欲望像大火一样燃烧,映衬着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惨无人道的征服活动。
开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背景 / 46
哥伦布的“新大陆”:没有达到目标的目标 / 52
黄金国的消失:科尔特斯和皮萨罗的暴行 / 59
第一桶金的诱惑:德雷克的“劫金”生涯 / 69
金银大转移:“挥霍无度”的西班牙 / 77
黄金助推下的“价格革命” / 82
由锯木厂掀起的淘金狂潮 / 86
阿拉斯加和澳大利亚的“淘金热” / 92



第三章  金本位制下的黄金博弈战
公元前6世纪,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设计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金币,在历史长河中,从古波斯到马其顿帝国,从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都有着金币的历史。尽管黄金铸币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并没有普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才被英国打破。英国在世界上的领先从本质上强化了黄金在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并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驾驭着世界的经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世界经济格局。
当我们回顾这段“金本位”的历史时会发现,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货币体制并非经过人们的刻意设置,而是凸显着历史的独具匠心。
复本位制: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 110
威廉•朗兹和约翰•洛克的货币争论 / 112
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另类贡献 / 117
英格兰银行:第一家私有中央银行的诞生 / 122
约翰•劳:纸币和泡沫的制造者 / 127
拯救巴林银行:金本位制下的通力合作 / 133
金本位的崩溃:一战和大萧条的双重压力 / 138

第四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本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权灾难,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军民共伤亡9千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对这场亘古未有的战争,爱因斯坦给了最形象的、最中肯的评价:“下一场世界大战将要用石头来打仗。”
人类已经愚蠢得试图将自身炸回到石器时代。在这疯狂的、血流不止的、灭绝人性的战争中,几乎所有参战国都尸横遍野,所有的工业、运输系统在狂轰滥炸中成为了一片废墟。这个时候,如果问哪个国家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最多的好处,答案无疑是美国。二战后,美国开始崛起,并主导了全球的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英美之间的折中方案 / 146
特里芬两难:金价被冻结后的悖论 / 151
黄金总库:美元踏上贬值之路 / 155
特别提款权:黄金与纸币的折中方案 / 160
戴高乐对美国“铸币权”的抵制 / 163
震撼日本的“尼克松冲击” / 168
牙买加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倒下 / 173
不羁的美元将走向何处 / 177

第五章  危机下的黄金狙击战
在整个商品经济的历史长河中,黄金价格随着形势变化而波动的事例屡见不鲜。正如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所说:“人们的情绪被黄金所左右更甚于爱情的困扰。6千多年来,无数人为它而战斗,为它而死亡,为它所欺骗,为它所奴役。”
当社会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健康发展时,黄金或者作为货币系统的指挥棒忠实地履行着它的货币职能,或者作为一种奢华的商品为人们所追逐。一旦爆发战争、政治动乱、经济危机等重大变故时,黄金或者起到抑制经济恐慌,稳定政局的作用,或者充当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所以,黄金素有“乱世英雄”的称号。
对黄金打压行动的失败 / 184
美英对欧元的双重打击 / 189
金本位是对冲通胀的不二法宝 / 194
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的幕后手腕 / 198
“广场协议”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 203

第六章  谋万事者的黄金战略
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货币已然成为了一个国家盛衰交替的主要征兆。而货币的坚挺要赖以黄金的支撑或监督。当193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已经让位于昔日的殖民地美利坚。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宣布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也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尽管美国通过对黄金的打压、军事行动、石油美元等手段极力维持美元的强势,但仍旧无法挽救颓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中国人都在梦想着人民币能够主宰国际货币时,黄金战略必须作为经济上的一件大事提上议事日程。
近代中国黄金的历史与现状 / 210
官民藏金:最保险的金融防火墙 / 214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展望 / 218
乌托邦式的梦想和现实中的利益 / 2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