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丛书(2010):地方政府融资研究》主要观点是:
第一,地方政府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能,地方政府应增强融资能力,推进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让银行和社会资金更多地进入到政府投资和建设领域。
第二,现行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基本满足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各方利益诉求,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必须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的显性化,改变土地财政的收益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从而推动地方政府融资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第三,各地政府的债务融资规模基本尚处于适度或可持续融资规模范围内,目前还无法得出地方债务融资规模存在极大风险的结论。我国地方政府现行债务融资总体上属于长短期限综合搭配,债务风险的可控程度明显好于短期极端情况。债务危机不会是全局性的,而将只是局部性的。
第四,对于地方政府融资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债务规模的可持续只是表象,体制机制的可持续才是本质。要开正门,堵后门,疏堵结合,强化约束。既要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要,又要强化地方政府行为约束,以实现“法制融资”、“阳光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为目标,不断完善融资体系,创新融资工具,畅通融资渠道,转变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