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外债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外债总规模呈不断增长趋势,短期外债占比上升,外债流量增长迅猛,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债资金净流出外,外债项下资金呈现持续净流人态势。截至2010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5 4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8%。短期外债余额为3 75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8.4%,其中,贸易信贷和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合计占短期外债的78%。2010年,中国新借人外债6 793亿美元,同比增长75%;偿还外债本息6 119亿美元,同比增长57%,外债净流人673亿美元,而2009年为净流出33亿美元。
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国外债项下资金流动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短期外债增长快于中长期外债增长,外债总体规模可控。2001--2010年,中国外债余额年均增长率约为11.7%,短期外债余额年均增长18.2%。同期,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值、国际收支总规模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2%和24%。外债和短期外债的增长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增长基本相符,增长速度比较理。二是贸易信贷是短期外债增量的主要来源。2001--2010年间,贸易信贷、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对短期外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31%和7%,贸易信贷增长占总体外债增长的六成以上。此外,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增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如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等,各类贸易融资对短期外债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到八成左右,已成为中国外债增长的主要因素。三是债务资本流人由私人部门主导。近年来,政府部门借人的外债规模保持在稳定水平,部分年度还出现下降,私人部门(如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已成为主要的债务人.截至2010年末,私人部门所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登记外债余额的80%。私人部门外债规模增长与境外资金流动性、进出口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均有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