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话说苏商:图文商谚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98877
  • 作      者:
    汤可可,王粤海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讲述近代苏商的传奇故事,江苏的地理、人文、经济特点,介绍以稳健务实为特征的苏商经营风格及省内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
    《中国商人谋略坊:话说苏商(图文商谚本)》作为全套丛书的收官之作,在保持以往卖点的基础上,更有两大亮点:第一,从企业制度的角度,总结归纳了苏商企业的类型、特点、优势与时代局限;第二,介绍苏商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选材精当,叙述流畅,评说有独到见解。
    配130余幅精美历史风光图片,更加彰显苏商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具收藏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她自东南而来,蜿蜒曲折地从南京城的南部穿过,再经过三汊河向西北注入长江。千百年来,她映照着工匠和商人忙碌的身影,也伴随着诗人、墨客的高吟浅唱,记录了一个城市的荣枯盛衰。
    远在石器时代,秦淮河两岸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沿河各地至今已发现自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代的人类聚落遗址200多处,主要是古湖熟文化的典型遗存。但是,秦淮河的真正繁盛,始于六朝时期。秦在统一中国时,在这里设秣陵县,汉武帝时增设句容、湖熟两县。公元211年,孙权将东吴的都城自京口(镇江)迁至秣陵,第二年改名建业。虽然221年一度迁都鄂县(武昌),但没过多久就还都建业。自此经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至陈后主陈叔宝为隋所灭,前后达360年。这就是南京“六朝古都”的来历。
    孙权为了在都城建业修建宏大豪华的宫殿——太初宫,储备与魏、蜀相抗衡所必需的粮草装备,先在城南开辟了一条接通秦淮河的人工河道,名为运渎。接着又在句容、丹阳开凿破岗渎。破岗渎西接秦淮河,东达丹阳延陵,翻越茅山,沟通太湖水系。这是为了把富饶的三吴地区的物产运往建业。
    因为要翻越低矮的丘陵,破岗渎设有14个埭。所谓埭,是人工筑的土坝,做成平缓的滑坡,高下落差约数丈。船只经过坝的时候,卸去重载,用牛将空船拉过坝,再装上货物,继续航行。所以埭又叫“牛埭”。官府在每一道埭设立邸阁,对过往的货物征税,即牛埭税。牛埭也逐渐演变为商业活动的集中点。《南史》中描述,最繁盛的方山埭,每晚有数十条商船停泊于岸边。
    六朝时期,连接破岗渎和运渎的秦淮河,漕运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
    一方面川、湘、鄂、赣地区的货物经过长江源源而下;另一方面,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农副产品以及来自岭南、南洋的珍奇货物也不断输入。
    秦淮河沿岸有大市、小市十多处,包括纱市、谷市、牛马市等。为了方便商民过往交易,从通济门到清凉山短短的十多里河道,设置有24座浮航。
    即用木船排列于河上,联结成浮桥,随水涨落,既可相联作渡河的桥梁,又可散开便利通航。其中著名的朱雀航(今中华门内镇淮桥)宽六丈,长90步。整个六朝期间,这里一直是商人们接洽、贸易、宴饮、娱乐之地。从东晋的“桃叶渡”到明清的“桃花扇”,历来围绕秦淮河的传奇故事中,都可以看到行商坐贾们活跃的身影。
    整个南朝时期,作为都城的建康,商业繁盛,鼎盛时有人口140万,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东晋末年,长安的大批官营手工业工场的熟练工人迁到建康,设立锦署,织锦和绸绢成为建康的重要出品。齐梁两代,邻近的苏南铁岘山(溧阳)和皖南梅根冶(贵池)相继得到开发,建康城中集中了八处冶炼工场,采用新的冶炼法,生产出质量高超而成本低廉的“百炼钢”。
    一些皇室人员、达官贵胄,利用特权,控制手工作坊,参与商业经营,兼带发放高利贷,榨取民间钱财。梁朝有个郡守叫江禄,为官期间以聚敛资财为能,所得铜钱贮藏在夹墙内,终因钱多而重,将墙壁挤塌,铜钱泻出,引起周围几里内的铜器皿共振,人们戏称:“铜山西倾、洛钟东应者也。”梁武帝萧衍的六弟萧宏,囤积大量布绢丝绵,待价而沽,再加上在城中设立多处邸店(典当),发放高利贷,积聚了大量财富。其家中铜钱,每百万一架,树一黄榜;每千万一库,悬一紫标,总计有钱库30多间。
    有人向武帝告发,说他私藏兵器,蓄意谋反。武帝不放心,便假意约他欢宴,借着酒兴说要看看他关锁严密的库房。结果逐间查看,见萧宏藏钱达3亿多,各类商品无数,不觉松了一口气,称赞说:“阿六啊,你的日子过得真滋润啊!”后人便用“黄榜紫标”来表示积聚财富之多。
    早在西晋时期,杰出文学家左思,就以三国时的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为题材,以十年时间,写成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三都赋》。当时的文人都认为,这篇辞赋足以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相并称。这不仅因为其文辞绮丽,而且在于真实描摹了前人所没有述及的蜀都和吴都的繁华境况。《三都赋》一面世,人们就争相传抄,以致洛阳的纸价成倍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成语的出典。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苏商源流
1.1  江河湖海话苏商
1.2  吴楚重地,榷山煮海
1.3  秦淮河的桨声灯影
1.4  繁华扬州梦
1.5  《阊门即事》诗与《姑苏繁华图》
1.6  “钻天洞庭”
1.7  “采西学,制洋器”
1.8  如火如茶的国货运动
1.9  内迁!  内迁

第二章  领军健将
2.1  苏北一隅的创业故事
2.2  克勤克俭,任人唯贤
2.3  非常之世非常人
2.4  银行界笑傲群雄
2.5  “和、明、严、正”
2.6  微人创,业成“大王”
2.7  刚柔相济,新旧融合
2.8  “工厂日厂化,出品日货化”
2.9  “三个一点点,好赚大铜钱”

第三章  万千机杼
3.1  治厂如治家,创业同创军
3.2  由官而商开风气
3.3  运筹厂屋,决胜市场
3.4  “海归”创业,革故鼎新
3.5  合作中的冲突
3.6  “变商为工”的两次浪潮
3.7  白手起家的华丰厂
3.8  西部开发先驱
3.9  眼光四射罩全局

第四章  丝光绸韵
4.1  苏州:“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4.2  经纶归于权益
4.3  驰誉海外“金双鹿”
4.4  革新造就大发展
4.5  开弓没有回头箭
4.6  “证明技术力量之伟大”
4.7  以“三好”闻名于世
4.8  “件件优美,匹匹精良”
4.9  难能而可贵的科学化

第五章  决胜市场
5.1  一炮打红“龙球”烟
5.2  游走于官商之间
5.3  以“霍显”闻名商界
5.4  “名流”的经营之道
5.5  竞争促销三大法宝
5.6  招牌硬全靠货色好
5.7  “老虎头上一个王”
5.8  英雄真本色
5.9  标准:国货铅笔第一品牌

第六章  不懈创新
6.1  百年飘香谢馥春
6.2  糖果店还是药材店
6.3  铸就化学工业的“两只翅膀”
6.4  冲刺在科技前沿
6.5  振奋大无畏精神
6.6  此生不虚陈蝶仙
6.7  开创塑料工业之先河
6.8  缫车:从引进、仿造到创制
6.9  走出科技研发新路

第七章  精益管理
7.1  漠北拓荒人
7.2  父子魂留利国驿
7.3  服务开出新天地
7.4  纵横捭阖与严细扎实
7.5  远虑出于深谋
7.6  “新时代的工厂”
7.7  从追随到挑战
7.8  品质第一,“道地”至上
7.9  “宜雨宜晴”宴春楼

第八章  制度蝶变
8.1  “官督”与“商办”的纠结
8.2  家族企业的“换代”危机
8.3  “共享公平利益”
8.4  “无限”的优势和困局
8.5  变动中的两合公司
8.6  治理结构三部曲
8.7  在股份公司的外农下
8.8  独树一帜的“集体基金”企业
8.9  当年的国字号

第九章  精神和文化生活
9.1  兴学不殆,实用为上
9.2  “雅有士人标格”
9.3  从“八怪”到“四杰”
9.4  新戏·新风·新舞台
9.5  山水庭院,巧夺天工
9.6  史书自有一席地
9.7  报与枪的对峙
9.8  “商业之津梁”
9.9  申新三厂的“劳工自治”
后记
参考书目
丛书编后记一
丛书编后记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