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影摄影创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33507
  • 作      者:
    张会军,穆德远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电影摄影创作》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摄影理论阐释,摄影技术工艺,摄影创作分析,摄影教学梳理。《电影摄影创作》适合高等院校与摄影有关的专业的师生作教材使用,也适合相关领域从业者、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摄影作为纪录工具与作为艺术语言的差异
    两种方式并不绝对,却涉及到了一个影像话语权、创作理念及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也揭示了摄影界目前的“迷惑”现象:即摄影究竟是以纪实还是以观念为主?如何选择?摄影师们应该在这种“迷惑”里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事传统纪实、报道类摄影的摄影者把照相机作为身体器官的一部分,以真实为尊严,以时间长度和空间跨度来纪录时代或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将相机作为一种工具,纪实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功能已经完全满足不了摄影者(包括从事绘画、雕刻的艺术家用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摄影师)的需求,相机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利,已经变成了摄影师之外所有的人的一种表达阐述的语言方式了。数字化的普及降低了摄影的门槛,每个人都可以用相机表达自己了,无论是针孔还是Lomo,胶片还是数码,摄影既有纪录的特性,又有表达的特征,人们更注重的是用摄影来表达自己,而不仅仅是用来纪录了。
    (一)思维与观察方式的不同
    摄影作为一种纪录工具时,其思维与观察方式是纪实的。影像真实而客观,反映出事件的本来面目与真相。而当作为艺术语言时,其思维与观察方式是抽象的,影像是观念的,也可能是真实的。
    我们从翁奋的作品《我的奥运》来看不同的人对于奥运的理解,尤其是在中国举办奥运时,一种对于奥运精神更深层次的看法与理解。最初的奥运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和平、友谊的象征,比赛是没有任何政治附加条件的,就像人自身一样,在没有外在条件的依附下,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奥运最初的那种美与健康及活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现代奥运在政治、宗教、民族等因素影响下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的奥运》是一种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创作者对于奥运的看法与理解。但真正的奥运会是不可能有这种影像出现的。我们再看最初关于奥运的纪录影像大多都纪实摄影。通过时间的跨度纪录的那些早期的关于奥运的影像现在已是极其珍贵了,其价值在于它们的现场见证与真实性,在时间的长河里更有历史的文献价值。两者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摄影理论阐释
应当正确解释电影的似动现象
摄影:工具还是语言
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延展与突变
电影色彩观念的历史脉络
论电影摄影的角色化特征
浅论摄影创作中场面气氛的营造
纪实摄影

第二章 摄影技术工艺
慕布里奇对运动记录和活动画面显示所做的贡献
感光材料与影像表现方式
近期欧美影片中滤镜和灯光纸的用法浅析
论“逐格拍摄法”的生命力
DV设备的技术、手法与美学革命
谈影片《张恩德》的后期制作——访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洗印分厂副厂长卞桂香

第三章 摄影创作分析
卡明斯基与另类的“真实”影像
欧洲电影摄影师与新好莱坞的影像变革
黑白影像再现红色年代——影片《张思德》摄影艺术赏析
《八月照相馆》的影像世界
细节的讲述——谈影片《最后的武士》摄影创作
女性的传奇——影片《艺伎回忆录》摄影创作回顾
缔造完美影像世界——摄影师鲍德熹与影片《卧虎藏龙》
影像背后——访《可可西里》摄影师曹郁
留银工艺中飞出《凤凰》——访《凤凰》摄影师孟晓清
技术:为影像服务——与摄影师曾念平谈电影《门》

第四章 摄影教学梳理
从历史看到未来——简谈百年中国电影摄影教育史
访问影坛前辈,谈苏联对新中国电影创建的影响——采访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郑国恩教授
种花留与后来人——回忆电影摄影教育前辈孙明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