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帝国的想象与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8247
  • 作      者:
    常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常江,男,吉林长春人,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与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视听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等。兼任《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专栏作者,另出版译著《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发掘新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是国内第一部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对美国早期电影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作者跳出传统的艺术史研究范式和编年体思路,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从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电影做出了深入的剖析和考察。在作者看来,美国电影业的发展与变迁,由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建构全球性文化帝国的需求所主导。电影借助自身独特的媒介特征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成功地将高度异质性的移民社会建构为具有共同视觉经验的“美利坚民族”,并最终将这一身份“想象”推行至全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影从一开始就是大众媒介,而欧洲电影始终是艺术家的禁脔。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缺乏共同的文化经验,他们分属于不同的人种、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将他们排除在中产阶级之外的并不是生产关系中的劣势地位,而是其政治与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这决定了美国的工人阶级文化注定不会是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笔下的那种“有机的”、“社区般”的活文化(Hoggart,1990),而要倚赖一种超越了语言、宗教和种族界限的符号系统来作为分享文化经验的媒介。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媒介环境下,扮演这一角色的主要是电影。工人阶级对电影的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爱好问题,更富含深刻的政治意味”(Scott,2005,p.1 67)。
    当老移民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并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如犹太移民群体),他们将不再满足于在肮脏、简陋的镍币剧院中与鞋子上的泥土尚未抖落干净的新移民为伍,而开始渴望通过更加典雅与“高尚”的方式来欣赏电影,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阶级身份的“升级”。而阿道夫·楚柯尔的观察与实践为电影业的这一关键转型奠定了基调。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言:文化帝国主义再思考
1.1 文化帝国主义:四种视角
1.2 影像、表征与霸权
1.3 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帝国初现:好莱坞诞生时的美国社会
2.1 电影业对新移民的整合
2.2 一个国家的诞生
2.3 大众文化权力中心的西迁
2.4 明星与身份认同
2.5 电影成为共享文化
2.6 好莱坞走向全世界

第3章 帝国影像:文本与身份想象
3.1 喜剧电影中的阶级矛盾
3.2 幻想中的世界新秩序
3.3 历史的重述与重构
3.4 从好莱坞看东方
3.5 总结:从影像到现实

第4章 文化帝国的政治逻辑
4.1 国内冲突的淡化与转移
4.2 审查与自查
4.3 矛盾与争斗
4.4 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决裂

第5章 帝国的建成与好莱坞的衰落
5.1 二战时期的美国社会
5.2 战时好莱坞的机构变迁
5.3 《北非谍影》:文化帝国成功的隐喻
5.4 好莱坞的衰落
结论 从好莱坞到第三世界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所涉影片列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