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16935
  • 作      者:
    尹晓丽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则是其中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通过对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创造出了“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等文化价值体系。长期以来,儒家文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它不仅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而且其影响也波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因此,若要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中国电影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就儒家文化和中国电影的关系而言,可谓影响颇大,渗透颇深。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在文艺上重视“文以栽道”,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倡“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这种文艺思想对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影响非常之大。从积极的影响来看,其入世精神、忧患意识,重视电影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及对观众的教育作用等,对不少创作者的电影观念、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形成等,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书认为:“《国风》是以罗明佑为代表的‘联华’右翼势力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劳的最集中的表现,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文化思想在电影方面的典型反映。”从今天的视角来审视《国风》,或许批评的重心不在于影片是否反映了国民党的文化思想,而是表达这种主流意识心态话语的叙事技巧和影像风格是否成熟,为了达到宣传目的,影片生硬地安排人物性格的转变和结局的团圆,破坏了生活的真实,其宣传的实效也就因此大打折扣。
    除《国风》这类直接反映国民党政治文化主张的影片之外,“联华”这一时期拍摄的被认为“纯粹是封建坟墓里发掘出来的古董”①的《黑心符》《骨肉之恩》等影片也明显是迎合国家政治话语的应制之作。1934年,罗明佑亲自为联华公司编写了两个伦理题材的剧本:《除夕》和《古寺鹊声》。《除夕》讲述一个负债累累的老翁在除夕之夜用卖女还债之款救活了一位想自杀的少年,老翁舍己为人的行为感动了买主,于是买主将老翁之女当晚送回,父女得以重新团聚。《除夕》中老翁的卖女与现实的黑暗之间必定有着深刻的联系,罗明佑完全避开这一点而专注于空洞地表现老翁道德之高尚,不能不说是舍本求末。《古寺鹊声》刻画了一个朝夕生活在纸醉金迷中的富家少爷,受因果报应观念左右,最终削发为僧以赎罪孽的故事。以循环报应的迷信思想为诱因,以削发为僧为途径,罗明佑笔下人物的道德“升华”显然是虚构且不足效法的。上述两个剧本的编写,说明罗明佑此时的创作带有简单的政治功利性和道德教化意识,客观上顺应了国民党当局借电影宣传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以粉饰社会矛盾的需要,也是罗明佑提出的“挽救国片、宣扬国粹、提倡国业、服务国家”的所谓“四国主义”的具体实践。
    与西方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作比照,中国电影的政治负荷始终挥之不去,这种外在因素有时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格局,使得电影艺术拓展出更为辽阔的历史社会空间和众生百态,但更多时候是外来压力使编导以牺牲作品的艺术精神作为政治正确的代价。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编 儒家传统的道德教化理念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
第一章 道德理想主义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特质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道德重建的影像诉求
第二节 新中国电影中的道德净化倾向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道德多元主题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的性爱伦理批判与类型电影的道德意识

第二章 入世批判精神与中国电影的忧患救世主题
第一节 儒家人世理念与忧患意识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忧患人世理念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百年传承

第三章 儒家载道文艺观与中国电影的政治话语
第一节 儒家艺术教化观念的构成与影响
第二节 教化主题在中国百年电影中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儒家载道观念与政治权力话语的共生

第四章 儒家理想人格与主旋律影片中的人物谱系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内涵与“十七年”影片中的革命英雄主义
第二节 “主旋律”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儒家人格特质

中编 血缘观念中的家庭伦理片与乡土意识中的电影审美倾向
第五章 家庭伦理片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性建构
第一节 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家庭伦理类型片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节 家国同构文化理念与中国电影的历史感表达

第六章 孝悌观念与中国电影家庭伦理片的文化形态
第一节 儒家孝悌伦理观的形成与文化价值
第二节 中国现代电影中的孝悌主题的生发演变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对孝悌观的审视与呈现

第七章 中国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中父子关系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早期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与父子关系的伦理立场
第三节 “十七年”电影中的父子模式与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
多元父子命题

第八章 意识形态话语与伦理法则的冲突与共鸣
第一节 血亲复仇意识与中国电影的革命战争主题
第二节 家庭伦理情感与政治群体利益观念的整合
第三节 爱情伦理与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

第九章 儒家文化中的乡土观念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
第一节 乡土意识与中国电影的还乡主题变奏
第二节 温柔敦厚理念与中国电影的诗化风格

下编 儒家传统的负面影响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反思
第十章 文化守成与中国电影的社会变革命题
第一节 守旧意识批判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宗法人治观念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的民俗景观与儒家文化反思

第十一章 女性命运的苦难表述与中国电影的反封建立意
第一节 儒家纲常伦理的历史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的生命困境
第二节 伦理束缚与中国电影中女性的婚恋悲剧
第三节 贞节观的影像批判与性张力下女性的悲情突围
第四节 从子意识与慈母形象的深层隐痛

第十二章 传统伦理语境中的女性创业悲剧
第一节 早期电影中的职业女性悲剧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女性创业悲剧
第三节 从反封建到女性主义话语的影像转型

第十三章 中庸人格与中国电影主体意识的高扬
第一节 中庸人格的文化特征与中国电影的国民性批判
第二节 寻根话语与中国电影中主体人格的理想建构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观照下的自然人性与独立人格

第十四章 世界电影格局与儒家文化精神的重纳转化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双重困境
第二节 跨文化语境下儒家传统资源在中国电影中的重构
结语
论文涉及的中国电影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