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香港新浪潮电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6929
  • 作      者:
    卓伯棠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卓伯棠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教授。    
    曾就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制作》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哲学博士。近年从事电影与电视方面研究,在完成《香港新浪潮电影》  书后,正投入香港电视与全球化的相关研究。多年来在海内外有关的学报、专刊与专著,如Post Script、《香港国际电影节回顾专刊》、《电影艺术》、《联合文学》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70年代初于大学念书期间,在台湾与友人创办《影响》电影杂志,对80年代初的台湾新电影影响匪浅。从事电影评论多年,多发表于《影响》、《大特写》、《电影双周刊》、Cosmopolitan、《亚洲周刊》、《联合报》、《广播电视周刊》与《星岛日报》等。著作包括《香港类型电影》《与罗卡、吴吴合著》、《分解主流电影》与《中国早期商品海报》《又名《都会摩登》》,合编《邵氏影视帝国  文化中国的想象》《麦田,2003》等。    曾任香港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台》编导,执导过《国际刑警》、《的士司机》、《第  次》、《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以及影片《煲车》与《宾妹》等。
展开
内容介绍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影界涌现一批新锐导演,有许鞍华、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言平等。他们当时的年龄平均不过三十岁,都先在电视台实战磨练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短短数年间,这批新导演及其作品,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在电影圈掀起一股巨浪,为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开拓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新浪潮”。
    “新浪潮”的出现,不仅完成丁香港电影本土化的过程。更在整体上提升丁香港电影的品质,在香港以至整个华人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上均为关键的一页。
    《香港新浪潮电影》是当前所见最全面探究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著作。作者兼备电影人及学者双重身份,以丰富的史料及客观的态度,以香港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剖析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发展和历史,并讨论电视发展与电影的血缘关系,新浪潮诸君电视与电影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与美学成就,以及对整体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新艺城的成功与失败在某一方面而言,与香港前途息息相关,1982年中英谈判香港问题,局势不明朗,部分港人人心惶惶,急谋后路,因此移民的移民,新艺城此时推出梦幻式喜剧,正迎合港人逃避和麻醉自己的心理,这是它的电影大行其道的原因。1984年草签《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之后,部分港人自感无能决定自己的前途,自信减少,反映在影片里,主角已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必须与北京合作,也许是大陆与香港合作的寓言吧!
    再者,新艺域的喜剧在前期当道,从市场获利丰厚,因此,一度扩张过度,大量招揽导演,包括新浪潮的导演,一下子有十多位导演加盟,或用合作方式,如徐克拍《打工皇帝》,或用卫星公司,如余允抗和袁和平的《鸿运当头》、《爱神一号》、《歌舞升平》等,票房普通,失利的亦不少,如《再生人》、《彩云曲》等;而新浪潮的导演则有徐克、余允抗、黄志强等加盟。1984年可以说是新艺城的黄金时期,当时尚有喜剧《开心鬼》、《恭喜发财》、《圣诞快乐》等,而新浪潮则在新艺城的强势下加速流入主流行列。
    综观以上各种因素,大概可以将新浪潮的潮退归纳为下面四个原因:第一,新艺城的崛起,以拍摄喜剧为主,不论是光棍或爱情或警匪喜剧,无不切合香港前途的起伏,迎合了香港人的心理。所以影片在市场上大获全胜,压倒了新浪潮的影片,也招揽了一些新浪潮的人才,使新浪潮风光不再。第二,新浪潮导演的个人风格强烈,本来就与香港一向注重大众娱乐的商业片不易融洽,短时间不容易为广大观众认同,是可以理解的。因此除了少数作品如许鞍华《投奔怒海》外,一般票房并不太高。
展开
目录
声明
摘要
Abstract
谢辞
第一章 新浪潮出现的缘由
第一节 “新浪潮”的由来
第二节 本土化的道路
一、与母体的密切关系
二、本土化踏出第一步浓厚的西化内容
三、新浪潮完成本土化的工作
第三节 不是革命者,而是改良者
一、新浪潮“决裂”的争论
二、以影机表达自己视野宽广
第四节 新浪潮出现时期电影市场与电影文化环境
一、电影市场与新浪潮
二、电影文化与教育环境
第五节 新浪潮融入主流与新艺城的崛起

第二章 香港电影与电视工业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香港社会与经济状况
第二节 竞争激烈的电视工业
一、第一间电视台“丽的映声”
二、无线电视与佳艺电视相继加入
三、三台鼎立与节目逐步走向本土化
四、电视史上世纪之战
五、从自制节目到菲林剧集
第三节 寻找自我的六十年代香港电影
第四节 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
一、国、粤语电影合流的年代
二、李小龙的功夫片
三、许冠文喜剧与电视
四、《七十二家房客》与粤语片
第五节 电影与电视的血缘关系

第三章 新浪潮核心导演研究
第一节 许鞍华对个人、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多视点叙事
一、电视时期:电影语言与多种类型探索
二、取材民间与现实,叙事手法现代
三、漂泊的灵魂,时代变迁下个人的无助感
四、女性的婚姻、挣扎与命运
五、个人与社会、国族之间的冲突
六、叙事方法:蒙太奇与多视点叙事
七、“画外音”的运用与叙事结构的改变
第二节 徐克多面多变屡创新潮流
一、突破框框,刻意求变
二、反传统反建制反社会
三、对人与社会失望,以暴力摧毁一切
四、从否定到肯定人生
五、开科技电影风气之先——以科技弘扬奇幻武侠世界
六、以古喻今,抒发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七、徐克的民族情怀——黄飞鸿神话
1.东方与西方的冲突
2.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洽
3.国家的内忧与外患
4.边陲文化挑战中原文化
八、新观点新角度,重新建构古典传说
九、超人心态,一切由我主宰
十、擅用“蒙太奇”组合过去、现在与幻想
十一、交替剪接,突显对应
十二、徐克特色的用语
第三节 谭家明风格化的影像美学
一、封闭的世界与现代人禁锢的心灵
二、世事轮回,最后回到原点
三、资产阶级的冷漠与死亡
四、女性从醒觉到自主
五、注重细节,不注重戏剧结构
六、叙事方法的试验
七、色彩的大胆运用
八、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
九、蒙太奇与过场
第四节 严浩对命运负责及期求超越
一、人受制于环境
二、精神受创,回归乡土
三、对自己命运负责,主宰自我更希望超越
四、精巧镜头运动与调度手法
五、旁白、字幕、时空交错与复杂的叙事
第五节 方育平从探索电影方法到介入影片中
一、写实风格
二、个人经验及父子关系
三、女性的挣扎及爱情与家庭
四、对理想的执着与苦恋
五、电影方法的探索:真实再现与虚构之间
六、介入影片,干预生活
第六节 章国明的宿命观
一、电视片集弱于情节与长于节奏
二、理想、反叛与妥协
三、珍惜亲情友情与深沉的宿命观
四、正邪角色混淆与善恶人性逆转
五、叙事手法复杂与场面调度自然
六、场景显出本土化的特色

第四章 新浪潮其他导演研究
第一节 黄志强电影的性与暴力
一、性、暴力与死亡
二、女性角色是附属品、牺牲者
三、黑白难分,港警、公安角色颠倒
四、香港的精彩在好莱坞展示
第二节 蔡继光的电影从平实到激情
一、强烈的民族与社会意识
二、相信爱情与开放的爱情观
1.青春片的风波
2.从本土化起步到完成
三、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幻灭
第三节 刘成汉的社会意识与集体记忆
一、以性爱表现社会意识
二、回归前的尴尬与香港人的集体记忆
第四节 唐基明的孤寂与侠义精神
一、杀手的孤独以及爱情与死亡
二、女性的爱情与事业
三、侠义精神与锄强扶弱
第五节 翁维铨电影的孤独与无奈
一、官僚制度下的牺牲品
二、孤独者的结局
第六节 余允抗在理想与商业之间徘徊
一、从有讯息的娱乐到完全的娱乐
二、人鬼斗法与人的深层恐惧
三、用爱心做人

第五章 新浪潮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作者、类型与其他
一、作者与类型片
二、新浪潮、台湾新电影与第五代
第二节 新浪潮的贡献与影响
一、集体创作与资料搜集
二、实景拍摄、美术指导、现场录音及摒弃“罐头音乐”
三、独立制作的兴起与电影市场
四、类型多元,敢闯题材禁忌,在叙事方法与主题上有突破
五、对香港影视工业的影响
六、将香港电影引向国际及影视教育
附一 新浪潮导演访问材料
附二 新浪潮影片片目
附三 中文参考文献
附四 英文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