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表演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于历代川剧名家及其代表剧目的艺术创造之中,由此切人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川剧表演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康雍年间的演出剧目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已难以详考。乾嘉年间,关于川剧演员及演出剧目的记载日渐增多,且涉及一些演唱特点。特别是以魏长生为代表的一批“蜀伶”因其以新出“琴腔”而名动京师,且在唱腔表演及装扮上多有创新,为京师观众所倾倒,致使“六大班顿为之减色”。道光、咸丰以降,五种声腔逐步合流,演出剧目数以千计,角色行当趋于完备,功法程式渐成体系,以岳春、肖遐亭、谢海潮、傅三乾、李琴生、黄金凤等名家为代表,开始形成注重人物刻画、擅用表演绝活的艺术风格。历代有成就的川剧演员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擅长诗文,工于书画,努力使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熏陶和闪光的智慧启迪。【(1)蜀伶魏长生名动京师】 魏长生的人生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中国戏曲史上,魏长生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创造西秦腔(西琴腔),表演“善于传情”,他艺帜高举,一鸣惊人。同时,他在化装造型上别出心裁并发展了踩跷技艺,对戏曲表演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魏长生原名魏朝贵,字宛卿,俗称“魏三”,四川金堂县人。家贫,父早死,全靠母亲做零活为生。幼年时,金堂陕西会馆常有秦腔班演出,魏三就很有兴趣学唱秦腔梆子。少年时母亲辞世,备尝艰辛。环境迫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念做打,出大汗,吃大苦,发大愿:艺不惊人死不休。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入京后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以一出《滚楼》技压群芳、名声鹊起并为秦腔赢得盛誉,在京城独领风骚,使得当时京城的六大名班无人问津。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他从北京返川的十年间,住于成都东较场口,常与川剧艺人切磋技艺,并曾多次登台献艺。其拿手戏《滚楼》、《香莲串》、《铁莲花》、《烤火》、《送灯》、《铁弓缘》等,大多为川剧所传承,他创造的“梳水头”、“踹高跷”等化装表演技艺,在中国剧坛开一代新风。如杨懋建《梦华琐簿》所说:“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此前无之。”川剧名旦赛四妖在《菱角配》中创造的踩跷踢毽,川剧名旦琼莲芳在《宫人井》中创造的中国芭蕾等,都是源于对跷功的出色运用,而成为川剧表演的一门绝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