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博格,1984年5月出生,父母都是医生,从小生活在纽约犹太富人聚居区的多布斯费里小镇。小镇空气里散发着一种宁谧的气息,一年四季,风景随时令变化,令人神怡。他在家中四个孩子里排行老二,有一位姐姐和两个妹妹,是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备受疼爱,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br> 扎克博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童年时就表现出了计算机方面的天赋。1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br> 他高中就读的寄宿学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是一所集古老与现代于一体的精英学院,虽然坐落在人声鼎沸的埃克塞特市中心,但却像一个远离尘嚣、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在那里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熏陶。<br> 高中时,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包括MP3播放软件的一款插件。这样用户可以依据喜好收听自动生成播放菜单的歌曲。扎克博格把软件放置在网络上供人们免费下载。这引起了很多业内公司的注意,AOL和微软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是他拒绝了高薪工作机会。<br> 2002年,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著名学府哈佛大学,选择攻读心理学。<br>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是一个就业机会广泛,但是同计算机联系相对较小的专业。<br> 进入哈佛大学之后,扎克博格随即发现一个问题:通常美国大学会提供包括学生照片等基本信息的“花名册”,这可以增进新老同学问的相互了解,但是当时哈佛没有提供。于是他决定编写程序,做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不过学校方面并不支持他的想法,拒绝提供资料。这并不能给扎克博格造成太多困扰,他化身黑客,潜入学校的计算机系统,获取了学生资料,然后放置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校方对他的行为很气愤,给予了这名大一新生“留校察看”的处分。<br> 2004年,还是哈佛二年级学生的他,走在碧草茵茵的校园里,看到大家忙忙碌碌的身影,突然感觉到:学校里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学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不够友善,整个校园似乎缺少了一种人文关怀。于是他决定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平台,让大家能够走得更近一些,在教室、图书馆之外能够更加融洽地建立起一个社交网络。<br> 于是他和两名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联手,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他们把网站命名为Facebook。随即推出了thefacebook.com——一个面向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由此诞生。<br> 2004年2月,网站正式启动,这项服务出奇地受欢迎,到月底,一半以上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在赢得哈佛同学青睐之后,Facebook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接下来则是罗切斯特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等。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的常青藤院校。<br>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惊喜的开端,也就在那时他作出了一个今天看来非常果毅的决定,从哈佛退学,全心全意地扑到自己的网站上。<br> 他搬出了哈佛宿舍,来到了硅谷所在地。<br> 到年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注册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一百万……<br> 当初的尝试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发泄欲望,谁知道,日后却成为Web2.0时代最炙手可热的校园社交网站。<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