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影×音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7510
  • 作      者:
    罗展凤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也不知是我选择了电影音乐,还是电影音乐选择了我,因为喜爱,就开始为它们书写。
展开
内容介绍
    软:最强烈的一次被电影音乐触动,是朱赛佩。托尔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的《天堂电影院》,艾利奥·莫里康(Ennio Morricone)主责音乐。没想到,往后便展开了电影音乐的探险旅程,并从聆听者、消费者,进而成为这方面的研究者、文字生产者。过程随意,但也付出努力(还有与收入不相称的金钱),有主动争取,有无心插柳,最重要的,还是相信:由心出发。
    第一位心目中的电影音乐家,多年地位不倒,是普列斯纳(Zbigniew Preisner),虽然,他的多年拍档、我最爱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不在了。心爱程度至收藏同一张专辑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专辑竟多购一张,是恐怕某天光碟刮花了,买不回来(其实是自己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吧)。由于这一对“天下无双”,我向自己许下心愿:下一站,波兰。
    硬:2007年心愿实现,展望有天把这段波兰电影之旅,以文字整理纪录,与读者分享。
    现任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讲师,专研电影音乐,为华语世界少数研究此领域的研究者,自2004年起,有关著作包括《电影×音乐》、《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及《必要的静默: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文学硕士、中国语言及文学学士(副修哲学及性别研究)。曾任职电视台编剧、副刊记者、杂志及出版社资深编辑等工作。另客席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教授电影音乐、电影理论及欣赏课程。亦为《看电影》(上海)及《香港电影》(香港)撰写电影音乐专栏。
    2010年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半年期“利希慎基金奖助金”,游学纽约。2011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艺术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相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电影中那种不能言说的神秘主义,岩井俊二的《情书》对两名外貌相同(但名字不同)的女主角的生命则多倾向一种因果式的解释。她们的相遇点来自男子藤井树——他小时候单恋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同班女孩,长大后则与另一名和幼时单恋女孩长得一模一样的渡边博子在一起,他的死,联系了两名女子的通讯。
    电影外,观众可以得知两名女孩的共通外貌。除此以外,会发现她们两个人在本质上的共通点不见得多,可说性格迥异。外形之相同,说来不过是一种巧合。导演在这里似乎更想深入探讨两名女孩对死亡、回忆与忘却的看法。
    两个女孩先后遇上至亲的离开,死亡对她们来说,可不是哭哭啼啼下的表现,而是更根深蒂固的心结,直接影响她们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渡边博子在未婚夫的死亡阴影下,一直未能把感情交付给喜欢她的秋叶。与她同貌的藤井树则多年在父亲死亡的阴影下讳疾忌医,长期在重感冒下生活,说来都是一场心病。《情书》的电影配乐对于这种因果与偶然而推展的故事,有着一种超然式的处理,音乐中带着一种距离的叙述,平添几分冷静。电影以上帝式的观点叙事,我们只可以尽量借着当中角色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她/他们。电影内的氛围,着重细腻情感而非无病呻吟式的激情,尽管电影中触及死亡、回忆与忘却种种厚实的主题,但当中的音乐却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反而更倾向一种与大自然的交感呼应。生老病死,如花开花落。 
    ……
展开
目录
自序:我的冷文学
序二:惊喜后的享受
序三:展凤的书
序四:享受结合学习
哲理音符
一、“蓝、白、红”的三色人生
二、双生故事配乐
——关于《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与《情书》的命定与偶然
三、《一生何求》的诗化调子
四、小津安二郎×斋藤高顺
——生之悠悠,宁静致远
给古典音乐另一段生命
五、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叙事
六、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
——从霸权主义到反战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七、另一面的贝多芬
——《缺席的人》
八、舒伯特的爱情苦难物
理论与实践
九、王家卫电影音乐图鉴
十、《花样年华》的拼凑音乐符码
十一、解构音乐配置
-《杀手莱昂》
十二、《教父》三十年
一场景×音乐
十三、后现代红磨坊
一向雷诺阿致敬
十四、镜头与音乐共舞
——-《不夜城》
十五、以配器营造距离
——《天浴》
论尽阿莫多瓦
十六、《我为何命该如此》+《我的秘密之花》
——阿莫多瓦电影歌曲中女性的情、欲与生命
十七、被遗弃的歌声
——《欲望规则》
十八、生之赞歌
-《捆着我,绑着我》
十九、母女情意结
——《情迷高跟鞋》
简约主义配乐大师
二十、华丽与腐朽的共生
——迈克尔-尼曼
廿一、冷音乐与冷音乐家
——菲利浦·格拉斯
廿二、格拉斯冷音乐外传
——《此时·此刻》女性生命的永劫回归
廿三、王家卫的心头好
——迈克尔·加拉索故事
廿四、普列斯纳的另一个名字
廿五、光影与音乐大师的友谊
——基耶斯洛夫斯基与普列斯纳
廿六、替儿子主理电影配乐
——卡迈恩·科波拉
廿七、不喜用电影配乐的导演
——阿萨亚斯
廿八、配乐家对导演的不满
——坂本龙一与阿莫多瓦
廿九、偶然造就合作
——《天使爱美丽》
三十、《水牛66》的男主角、导演与配乐
——文森特·加洛
后记
参考书目
鸣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