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音乐的历史影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332893
  • 作      者:
    何平著
  • 出 版 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何平,音乐理论家,文学博士。1953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济宁。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自幼在天津音乐学院业余附小学习小提琴,“文革”中下乡“插队”。1970年考入张家口市文工团,任乐队首席指挥、作曲。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入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许勇三教授,获硕士学位。1994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钱仁康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音乐的历史影像:何平音乐文集》讲述了科普兰和他的音乐创作;科普兰——美国音乐的象征论阿伦·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博士论文提要(博士导师:钱仁康);科普兰旋律风格的形成;科普兰音乐创作中的民族主义艺术影响;美国大众音乐文化对科普兰音乐创作的影响;张吴先生谈纳迪亚·布朗热;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论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活动及其音乐教育思想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科普兰在创作技法上表现出的鲜明个性,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在和声方面,他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但又不被它所束缚。那些瞬间即逝的协和音,那些非三度结构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复合和弦、多调性、泛调性,不论在哪类作品中均町见到。在一些大量运用现代技法的“抽象性”作品中,常常利用和声与旋律的纵横统一,来完成音乐的发展;抒情的旋律,往往来自多音纵合和弦,如《内涵》中所表现出的那样。
    在旋律方面,他在吸收美国或美洲其他国家民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拱型旋律”的特点。旋律线条常常是“跃进式”的骤上骤下、大起大伏,表现出只有很少音的宽空间的大跨度、大距离的特点。即使在他那些“抽象性”的作品中,也时常表现出这一特点。在吸取民歌方面,他并不直接引用它们,而是力图掌握民间音乐语言,领会它们的特性,并按照自己的原则选取它们,使它们变得具有“科普兰的特征”。极少改变原民歌而完整引用的极端的一例是在《阿巴拉契亚之春》中,由于需要对原始性的感情作出清晰的表达而完整引用了一首震教派歌曲。
    在节奏方面,他受斯特拉文斯基以及法国“六人团”的音乐是时间中的组织并可“分节”时间、“组织”时间观念的影响,用节奏、节拍频繁复杂的变化,来增强音乐的动力性,以致当时的乐队要适应乐谱中频繁变化的节拍记号感到十分困难。即使这样,他的很多精巧的节奏样式,有时仍然连最复杂的记谱法也不能精确地说明它。他的《短小交响曲》在改编成《六重奏》时,不得不在小节线、拍号上作了一些修改,以便于演奏。那些紧张不安的活跃节奏与恍惚不定的摇摆节奏间的各种组合,还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美国韵味。不仅如此,在一些作品中,还町以看到作曲家在节奏的整体布局上对裴波那契数列的运用,这种高度理性化的特点,与巴托克对裴波那契数列的自觉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音乐色彩方面,他的宗旨是“管弦乐技能在于协调基于相互作用的乐器”,即使在他那些“抽象性”的作品中,这种技能也是为多声部音乐中那极度的透明色调服务的。因此,科普兰的管弦乐配器色彩,总是追求新颖而从不因循守旧,总是为他称之为“富有表情的想象”服务。与此同时,他还善于利用音色的变化,去表现整个作品的感情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音乐家叹咏
科普兰和他的音乐创作
科普兰——美国音乐的象征
论阿伦·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博士论文提要(博士导师:钱仁康)
科普兰旋律风格的形成
科普兰音乐创作中的民族主义艺术影响
美国大众音乐文化对科普兰音乐创作的影响
张吴先生谈纳迪亚·布朗热
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论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活动及其音乐教育思想
谈吕文成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一位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音乐大家——记钱仁康教授
钱仁康先生对我学术成长的影响——写在钱仁康教授95华诞2009年4月14日
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缅怀许勇三教授

第二辑 艺苑史迹
十年来河北省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评述
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研究概述
金秋十月桃李香——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喜迎建校41周年
《学生音乐文集》前言——为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50周年《学生音乐文集》而作
面对21世纪,我们无愧
薪尽火传的母校——以此文献给天津音乐学院建校50周年
一个关于艺术学院的人文叙事
多元化艺术格局中的广州音乐艺术发展
收获——广东省交响乐作品评奖印象谈

第三辑 音乐教育反思
谈音乐文献学
高等师范院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初步探讨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知识生成能力”——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改目标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理念
以管理者的视野认知艺术学科的课程分类及学术成果认定
西方音乐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若干——以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美国马里兰大学人文艺术教育的人文启示

第四辑 采风思绪
中国民歌生存现状实录——以湖南城步县采风个案为例
从原生态民歌擂台赛所想到的
在现实中找寻历史——一次侗族“三月三”花炮节的采风叙事
关于侗族大歌的对话
……
第五辑 流行音乐说论
第六辑 读书笔记 
第七辑 品读音乐笔记
第八辑 聆听音乐会
第九辑 对话音乐爱好者
第十辑 作品“序”评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