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柳阴匝地的大道入丰宜门,前面就是龙津桥。桥下河水东流,水清而深。桥以燕石构成,颜色洁白,上面镌镂着精巧的图画。桥分3道,中间是御道。循御道进入皇城的南门宣阳门,夹道有沟,沿沟植柳,道旁为东西干步廊。文楼、来宾馆、太庙分布在廊之东;武楼、会同馆、尚书省在楼之西。再往北便是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四角皆有垛楼,覆琉璃瓦,金钉朱户。干步廊北端,在应天门横街南侧,又分别转向东西各百余间,直到应天门东西的左右掖门为止,中间圈成了“丁”字形的宫庭广场。皇城内的这种布局,明显地与北宋的汴京相近。
中都的宫殿也受到汴京宫殿的影响。在建设前先遣画工“写京师(指汴京)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尽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因此建筑制度大致亦如汴京而更为规整,宫前广场的形制几乎完全是汴京的翻版。
宫城内部亦仿自汴京,但纠正了汴宫前后两座宫院未能对中的不足,其大安殿院和仁政殿院都坐落在中轴线上。大安、仁政二院之间有一横长过院,四面皆门,东西门名左、右嘉会门。按照汴宫做法,可能通过这两座门也会有连接宫城东、西华门的横街。范成大《揽辔录》称大安殿为“前殿”,相当于大朝,为金朝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大安殿以北的仁政殿日“常朝”,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地方,也是官城中的主要建筑。仁政殿是在辽的旧殿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又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金宫城“正中位日皇帝正位,后日皇后正位”,似乎仁政殿又相当于后寝。若果然,以后的元代皇宫就是对金宫的直接继承,并一直影响到明清。
金中都居民的坊区已经由辽南京时期的26坊扩展为甘泉、会仙、棠阴、时和、延庆、开源、显忠、衣锦、仙露、嘉会、广源、开阳东、开阳西、常清、永乐、美俗等60坊。辽南京封闭式的诸坊格局,是承唐代蓟城之制。北宋建都开封时,废弃了汉唐以来城市划分为“坊”的封闭格局,实行开放式模式,诸坊之间不设坊墙。中都兴建时,大多参考汴京之制,故城市亦为开放式,无坊墙之设。元明清三朝在城市的建设中皆袭中都之制。
金中都城内还建有社稷坛、太庙及大圣安寺等寺庙建筑。大定七年(1167年),金在中都建社稷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