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对此经济史学家们往往称之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可以说,转型升级是工业的生命,工业的本质是革命的,所以。工业发展一天也离不开技术创新。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绝大多数技术创新的产业载体,工业技术创新支撑着经济繁荣,而停止技术创新就意味着危机.最近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产业根源就是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方向不明,从而导致庞大的金融虚拟经济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的支撑,自我膨胀而致使风险剧增。因此,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缓慢,至今增长乏力,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从各国工业发展史看,工业技术创新以致“工业革命”从来不是由政府计划出来的。政府虽然可以在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创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毕竟是最终的创新实现者.政府的职能是发现和鼓励企业创新,而不是替代企业创新。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创新地图和制定基本规則,而不是为企业选择具体路线,更不是规定(规定往往成为限定)采用什么方式和工具。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应该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决不是要求企业照葫芦画瓢。政府对于企业创新,即使扶持也须适度,即使鼓励也要维护公平竞争,即使实施管制也须保持弹性。总之,实现创新归根结底是由企业创意和完成的事。企业活才能创新活!
与所有的国家一样,中国工业化也从来都是处于产业结构、技术和体制机制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从60年前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升级,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20世纪70年代未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加速工业化进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于中国是一个工业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內,工业发展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西方发达工业国的技术扩散和转移,引进和模仿是后发国家缩短与发达工业国技术差距的可行途径之一。当然,引进和模仿也不是简单照搬,其中也必须有吸收、消化、改进,以致为了适应具体国情而进行革新和改造。所以,“模仿式创新”或者“创新型模仿”曾经是许多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之一。采用这样的技术进步路径,并且基于中国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中国工业的较强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制造”工业品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