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投资机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长三角区域为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210342
  • 作      者:
    王昉,江建平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创新投资机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长三角区域为视角)》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愿景规划,继而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对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前沿系列·创新投资机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长三角区域为视角》构建了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框架,这个结构框架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资金渠道的优化和拓宽,包括省级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增加财政投入、通过农村土地改革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二是引导商业银行贷款、企业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共同参与。随后,《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前沿系列·创新投资机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长三角区域为视角》从规划调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三方面,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支持系统。最后,介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政策导向及相关案例。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十多年来,农村的水环境特别是中小沟河池塘变化很大,许多村民戏称:20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则是“生态破坏”。在这些污染中首要是工业污染,其次是农业污染。据调查,当前农村相当大一部分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都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经环保专家吴天马的一项研究表明,近20年来化肥日渐代替有机肥,不但造成人畜粪肥的严重浪费并污染环境,而且形成了化肥与人畜禽粪便双重污染。同时,一些新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耕作机械和耕作技术不配套,秸秆难以就地还田,有些农民便将秸秆付之一炬,有的甚至直接将其推人河里,河塘成了天然垃圾场。传统农业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被高投入高污染所替代,许多能源和肥源变成了污染源。
    农村垃圾因其非有机质成分增加,已不再制作农家肥,而是屋边河桥任意堆放,而管理与处理处置方法又十分原始。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些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农村的环保事业除了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存在少量投放外,其余工作很少有资金投入。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的现象,县乡政府部门普遍感到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很大。居民在建造房屋使用抽水马桶时,粪便直接排入水体。有些地方改厕,建造三格式化粪池,居民卫生条件改善了,住宅周围的河道污染却加重了。有些地方新建乡村公路,路经大河则建桥,遇到小河则筑填,形成一批断头沟、半截河,人为改变水体的自然状态,使得活水变死水,死水变污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让垃圾远离村庄。作为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地把工作方针转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上来。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基础设施改善
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与农村发展关系分析
二、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三、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愿景规划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性质及规模测算
一、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公共产品性质分析
二、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分析
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投资规模测算--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农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及机制
一、长三角区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框架总体构思
三、省、市级财政收入增量累积投资
四、省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投资公司)
五、商业银行贷款融资循环
六、基于可整理土地价值的融资循环
七、财政-金融工具相贯通的整体投融资架构

第五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支持系统规划
一、规划调控支持
二、产业政策支持
三、财政政策支持

第六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政策导向及相关案例
一、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案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