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逻辑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第二章 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概述
一、农业相互投资的基础
(一)中国--东盟农业投资合作的资源基础
(二)中国--东盟农业投资合作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东盟农业投资合作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及农业投资的发展进程
(一)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二)东盟对中国的农业投资
(三)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四)中国对东盟的农业投资
第三章 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制度分析
一、制度环境与制度变迁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资政策的演变
(二)东盟国家农业利用外资政策的演变
二、中国与东盟农业相互投资的现有制度安排
(一)投资准入制度
(二)投资待遇与优惠
(三)投资监管
(四)税收政策
(五)土地使用
三、相互投资的制度安排形成原因分析
(一)投资成本比较优势
(二)合作共赢
(三)经济全球化
第四章 中国一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主体分析
一、农业投资主体的内涵及分类
二、企业投资主体行为分析
(一)农业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动因
(二)农业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
(三)农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
三、政府投资主体行为分析
(一)互访、交流和高层会晤
(二)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合作
第五章 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方向、重点领域及
优先序分析
一、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的方向
(一)中国农业
(二)越南农业
(三)泰国农业
(四)印度尼西亚农业
(五)新加坡农业
(六)菲律宾农业
(七)马来西亚农业
(八)缅甸农业
(九)柬埔寨农业
(十)老挝农业
(十一)文莱农业
二、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的重点领域
(一)粮食种植领域的合作
(二)经济作物种植领域合作
(三)农村能源领域合作
(四)林业和药用植物领域合作
(五)养殖业领域的合作
(六)跨境动物疾病防控领域合作
(七)农机、农药、化肥、饲料领域的合作
(八)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
(九)批发市场、保鲜、仓储物流领域的合作
三、中国一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的优先顺序分析
(一)以合作协议为基础,优先考虑双方都鼓励投资的行业
(二)以相互需求为导向,优先考虑双方资源互补性强的产品
第六章 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贡献分析
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对就业的贡献
三、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
五、对贸易的贡献
第七章 中国--东盟农业领域相互投资政策分析
一、相互投资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一)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投资风险较高
(二)金融对相互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
(三)政府提供的服务有限,政治风险仍然存在
二、相互投资的政策体系构建
(一)出台加快货物与信息流通政策,建立cAFTA物流中心
(二)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降低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协调政策,突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四)调整产业、贸易政策,提高相互投资效益
三、相互投资的服务体系建立
(一)明确中国--东盟投资合作规则,细化《投资协议》内容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和国际政策协调体系
(三)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
(四)建立健全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体系
(五)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六)继续加强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关系
第八章 中国--东盟农业投资特区构想
一、农业投资特区的立足点
二、农业投资特区的功能定位
三、农业投资特区的主要问题
四、农业投资特区的管理体制
(一)成立对农业投资特区管理的专门机构
(二)建立中国一东盟农业投资特区产业链式集群管理体制
(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技经结合的合作机制
(四)农业投资特区整体管理方式
(五)农业投资特区的海关监管
五、投资特区的政策框架
(一)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财政优惠政策
(三)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土地优惠政策
(四)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物资进出口政策
(五)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融资及货币结算优惠政策
(六)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信息服务政策
(七)农业投资特区实行的人才引进政策
第九章 结论与探讨
一、主要结论
二、需要进一步探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