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和方法<br> 一、 研究背景<br> (一)我国的农民工问题<br>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但一亿多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的情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起,城市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政策经历了从‘‘经济接纳、社会排斥”、“加强管理、有序流动”到“权利平等、公平对待”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5号文件发布以后,各级各地政府都逐步调整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从制度和政策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的政策方针。迄今为止,中央和各地政府在此方面已经有明显的进展,包括逐步清理过去对农民工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法规;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使之更加适合农民工的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服务,使之能够更好地在城市中就业;强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以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降低或消除因户籍制度而带来的对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等等。<br> 然而,尽管政府在消除各项不平等制度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生活和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在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事实上的平等与公平仍远未达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深层次因素:一是长期的城乡差别使大量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在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基础素质明显低于城市人,因而使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和竞争能力低下;二是长期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及其所导致的文化差异使进入城市的农村人难以很好地融人城市社会,城市居民和城市社会在文化、制度、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农村人存在着隐性社会排斥。<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