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八)
中国民间信仰的神学基础
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世界是完整的、有机的实体,在日常生活中“宗教”并非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用以表示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获得生活意义以及在宇宙与人类道德之间相互感应的方式与观念。这样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早在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就已经发展出来,不仅影响了儒家、道教等诸子,改造了佛教,并直接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信仰的走向。
中国的民间信仰传统植根于乡村社会的生产实践和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套影响广泛、充满活力的信仰系统。在杨庆堃先生对宗教的界定和分类中,民间信仰属于弥漫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它的神学基础、仪式系统、组织结构与世俗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观念系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常常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而发挥功能。长期以来,民间信仰通过一整套世俗性的组织、功能性的仪式和多元化的崇拜,与世俗性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传统中国的宗教系统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针对民间信仰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大量涌现,连同内容丰富翔实的民族志和田野研究文本,使我们对民间信仰多了直观而真实的感性认识。不过,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宗教和信仰系统,针对它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直观的经验研究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民间信仰,从宏观的神学基础和信仰结构中把握民间信仰。将民间信仰作为一个宗教整体,从神学和信仰层面对其进行阐释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信仰在世俗制度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间信仰在宗教实践和文化传统中的意义。本文将关注中国民间宗教的神学基础,论证中国民间宗教所具有的超自然面向,特别是其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中国民间宗教的走向和具体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