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幸存者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7889
  • 作      者:
    钱理群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五个春秋,并写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八年,又回归中学与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有《拒绝遗忘:“l957年学”研究》等著作问世。
    七十一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北京大学和贵州,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联系,其主要联结纽带,就是鲁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出生于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展开
目录
自序
一九八三
悼“第一个倒下者”
一九八五
我与鲁迅——《心灵的探寻》后记
一九八八
我的那间小屋
一九八九
有缺憾的价值——关于我的周作人研究
由历史引出的隐忧
一九九〇
从麻木中挤出的回忆——王瑶师逝世一周年祭
一九九一
生命的郁热与沉静——《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后记
一九九二
反省堂吉诃德气与哈姆雷特气——《丰富的痛苦》后记
一九九三
永远压在心上的坟
一九九四
中国知识者“想”、“说”、“写”的困惑——读鲁迅作品札记之一
一九九五
世纪之交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反思
一九九六
我怎样想与写这本书?——《1948:天地玄黄》代后记
一九九七
我也想骂人——读《恩怨录》
民间思想的坚守——篮子《山崖上的守望》序
一九九八
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纪念——读《北京大学日刊》有感
“遗忘”背后的历史观与伦理观
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谈
一九九九
不容抹煞的思想遗产——重读《北京大学“右派”分子反动言论汇集》
二〇〇〇
我在做这些事——2000年总结
二〇〇一
《与鲁迅相遇》后记
二〇〇二
我的告别词——在北大最后一次讲课
二〇〇三
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贵州读本》编后
二〇〇四
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2004年5月21日在上海建平中学的报告
他们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心声——关于打工子弟教育的两次演讲
二〇〇五
我与摄影:我的一种存在与言说方式
《我的精神自传》(大陆版)后记
《我的精神自传》(台湾版)后记
二〇〇六
《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后记
二〇〇七
我为什么“屡战屡挫,屡挫屡战”——在《呼唤教育家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〇〇八
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对志愿者的演讲
二〇〇九
课后感言——2009年11月26日在台湾交通大学的最后一堂?
二〇一〇
呼吁学术自省意识——在《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摘选)
附录一:给自己的七个命名
附录二:三十年走过的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