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 詹洛伦佐·贝尼尼(1598— 1680)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在建筑、雕刻、舞台美术、戏剧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巴洛克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富有戏剧性、动感十足的自然主义艺术风格,成为17世纪意大利艺术的主流。贝尼尼与卡拉瓦乔完全不同,他一生显贵,荣耀非凡,曾为好几代教皇服务,并都能博获得了当权者的欢心。
1598年12月7日,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父亲彼特罗·贝尼尼是一位雕刻家和画家,1605年,也就是贝尼尼7岁的时候,举家迁来罗马,未来的大雕刻家正是在这个艺术之都成长起来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帮助他拿起了雕刀和锤子。据说,在贝尼尼很小的时候就显露了不平凡的天才,在8岁时就拿起雕刻刀作了一个小孩的头像,使得他父亲十分吃惊。
二十多岁时,贝尼尼已蜚声罗马,这个时期他为权倾一时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制作了一系列雕刻作品,为的是装饰主教的私人花园。
其中《大卫》(1623,大理石)是贝尼尼初露锋芒时的作品。贝尼尼表现的大卫不再是米开朗基罗所表现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没有理想色彩的普通人。贝尼尼在这里的最大兴趣是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狂暴的热情。贝尼尼将“运动感”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大理石在他的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另一件组雕《普洛托抢劫珀尔塞福涅》(1621—1622)也是为主教而作,这件作品充满了戏剧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冥王和少女的对抗,对抗是激烈的,在对抗中表现了力量和运动,也很富有空间感。
为波尔盖兹主教所作的《阿波罗和达芙妮》是贝尼尼巴洛克风格的成熟之作,两个处于运动中的人体,在乘风追奔的运动之中,给人以上升、轻盈、优美的感觉。这件作品描绘的是罗马神话中关于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追上达芙妮的一瞬间,惊恐的少女在狂呼求援的同时,正在迅速地将自己变成一棵月桂树。此组雕塑完成后,轰动了整个罗马,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有一个红衣主教说: “这是一个诱人的达芙妮。”另一个红衣主教为这件作品写了一首诗:“迷恋的人儿追赶着欢乐,这昙花一现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个苦果,几片绿叶。” 贝尼尼在雕刻方面的天才,备受罗马上流社会的赏识,宫廷人士和上层贵族因为有贝尼尼这样的天才装饰他们的生活而欣喜不已。
1622年,才23岁的贝尼尼成为罗马宫廷的艺术家,不久便因其出色的工作,荣获骑士头衔。当新教皇乌尔班诺八世即位时,他对贝尼尼说:“在我执政的教廷里,有骑士先生贝尼尼,是我最大的幸福。” 由此可见,贝尼尼的生活境遇与来自底层、表现百姓生活的卡拉瓦乔是多么的不同。
贝尼尼几乎终生为宫廷服务,因此,他的生活和艺术道路都相当顺畅。优厚俸禄给了他富裕的生活,而做不完的工程,为其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乌尔班诺八世即位后不久,贝尼尼为圣彼得教堂制作了《垒罗赫努斯》雕像。该作品动势强烈、手法夸张,具有戏剧性效果。主人公手擎武器,目光炯炯,飘拂的须发、健壮的身躯,尽显英雄气概。这种风格的雕刻,与教堂内巨大的空间融为一体。
1624年,贝尼尼获得了一个空前的一展天赋的机会。教皇决定改建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这个教堂1505年由布拉曼特设计建造,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承接了中心天顶的设计工作。此次改建,贝尼尼被教皇任命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天顶、主祭坛、礼拜堂、装饰雕刻、正面广场等工作,在教堂广场和柱廊的设计中,贝尼尼显示了不凡的艺术想像力。
广场占地三公顷半,直径240 米,广场中央是一块方尖碑,两旁是喷水池。整个广场呈椭圆形,与教堂建筑连成一体。在广场的两边,是呈巨手形的宏伟的廊柱,庄严肃穆,让踏入广场的人如入基督怀抱。柱廊由284根多利亚式柱子组成,在柱廊之上安置了162个雕像。
每边柱廊由四排柱子组成,柱与柱之间互相掩映,造成复杂的变化,这正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手法。
在教堂的内部装饰上,贝尼尼也匠心独具。上面部分是金色的,象征着“神圣的空间”,而下面部分则呈暗灰色,象征着“世俗的空间”。天国永远是阳光灿烂,安宁、丰实,令人向往,而世间则充满了各种阴暗的东西,令人厌弃。
这种观念,正是教会要向人们灌输的理念。当时的巴洛克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神圣的空间”和“世俗的空间”的运用。
圣彼得大教堂的成功设计,使贝尼尼在意大利的地位得到巩固,他的名声也因此而传播到欧洲各地,就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邀请他去参加卢浮宫的设计工作。
标志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在1645至1647年间所作的圣德列萨祭坛。这件作品是为卡尔纳罗礼拜堂制作的,这组雕刻主要表现的是 16世纪西班牙一位名修女德列萨的自述,说她在一次幻觉中见到了上帝。雕刻中圣女德列萨的失神状态正是上帝在她面前显现的瞬间,小天使乘机飞来,把带火的金箭刺向她的胸口,圣女痛苦而陶醉。此件雕刻最具独特而绝无仅有之处,是用镀金的金属条自上方分几束散落下来,如金色阳光照射到雕像上,在祭坛四周边外缘的包裹中,在人工强光的配合下,圣德列萨修女随同小天使一起冉冉升天。这件极富戏剧性的作品,形式感极强,小天使的翅膀,圣女的衣纹及男女不同动态的线条,散落的金色光芒与白色大理石的对比,既软硬相撞,又相互融化给人以真实与神秘的双重感觉。
这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但贝尼尼别出心裁,使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雕刻家为了配合祭坛雕刻,还在旁边的包厢里雕刻了一组观众,坐在包厢里的是订货人卡尔纳罗一家,这件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它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在17世纪的意大利,贝尼尼是最优秀的肖像雕刻家。他的肖像雕塑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雕像;一类是他为亲朋好友及家人所作的雕像。前一类作品多是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画。后一类作品表现得生动而富有个性特色。《英诺森十世像》不仅描写真实,而且通过他微闭的双唇,犀利的眼神,表现了这位统治者性格的沉着和果敢。为了把这个作品做好,贝尼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仅色粉画就作了好几个侧景速写,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发现人物内在的东西。
他认为,要在大理石上刻画好人物,除了形似,还必须神似,这和中国古代的艺术观非常相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