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出巴贝尔·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58698
  • 作      者:
    潘耀昌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博导,先前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1996年底经文化部审批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美术,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出版物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译著有《艺术风格学》等近10种。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出巴贝尔·续:艺术之桥》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和选择:清初山水画话语动机分析》、《乾隆帝与宫廷“合作画”》、《指引新中国油画的双刃剑: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学院与画院:新中国美术双楫》、《从彩墨到国画:潘天寿在话语权转换中的作用》、《1949—1979年间上海油画的地域特色》等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不在中心的地域和民族,美术史通常只看到它们受动的一面,而忽略其积极互动的作用,它们的原创性和优秀成果常常被轻视了o在现行的许多世界美术史著作中,文化艺术似乎是大国政治的延续,几乎为大国所瓜分,最典型的就是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它似乎真的在统治当代艺术,引领世界艺术的潮流。美术史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的立场、身份和视角的影响,结论往往取决于作者的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史家只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兰克(Leopolde von Ranke,1795-1886)所谓的客观的“如实直书”是做不到的,与其说是写“如其所是”,不如说是写“像其所是”。在这里,意识形态起着主要作用。以冷战时期欧洲美术史为例,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双方都对对方的当代艺术持否定的态度。在西方,对苏联美术及其提倡的现实主义几乎视而不见,而在苏联则几乎看不到印象派以后的西方美术,除了个别意识形态上能够沟通的艺术家特例(如毕加索、古图索、穆希娜等)之外。其实,所谓的“边缘”有时未必真是边缘。例如,虽说波兰处于边缘,但是它的招贴艺术,却有可能被放到中心位置。
    波兰招贴的发展与欧洲同步,大约始于19世纪后期,其风格与当时的艺术潮流密切相关。到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波兰的商业性招贴衰退了,而戏剧海报不像宣传画那样须接受审查,它只是设计师和剧院领导、导演之间的事,创作变得更为自由,因而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地位迅速提升。在这时期,有两件开创性大事值得一提。第一,1966年,波兰作为发起国,在华沙举力、了第一届国际招贴双年展,以后双年展-直坚持下来,除战争时期之外,几乎没有中断,招贴从此被视为艺术并获得了创意竞争的平台。第二,两年后,1968年6月,华沙的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正式开张,隶属于华沙国立博物馆,开创性地将招贴引进博物馆,以优秀作品雄辩地确立了招贴在美术中的地位。此后,形成了艺术家、设计师、批评家、理论家、人文学者和收藏家的圈子,从而使波兰招贴艺术一跃成为国际上的领导力量。接着,从1994年第14届招贴双年展开始,波兰成为招贴双年展的大本营,该展览也赢得了“招贴奥林匹克”的声誉。1990年代后期,波兰建立了招贴艺术基金会。至今,波兰招贴学派已拥有无可争辩的国际影响和领导地位。其电影、戏剧海报被誉为西方招贴艺术皇冠上的宝石,是波兰美术的一大特色(见图1、图2)。反过来,波兰招贴的历史又好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照到欧洲近百余年艺术运动的影子。正是招贴艺术,从图像、符号、词语的关系切入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让边缘的波兰转变成了关注的中心。因此,“边缘”未必注定就是边缘。
    ……
展开
目录
题解:
自述:偶然的机缘让我迈进美术圈子——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思考
从一元论到多元主义——关于美术史研究的中心论
跨文化、跨门类创作的融超经验
国界不等于文化疆界,“边缘”未必就是边缘——关于欧洲中部美术史的一些思考.
学术精神与民族主义——谈沃尔夫林的德意志感情
文艺复兴就是巴洛克——沃尔夫林基本概念引来的批评
“二重真理说”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与艺术
19、20世纪之交的视觉革命
“以大观小”和“一斜百随”——谈宋代界画的空间意识:试述一种准科学的模式
传统和选择——清初山水画话语动机分析
乾隆帝与宫廷“合作画”
指引新中国油画的双刃剑——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
学院与画院——新中国美术双楫
从彩墨到国画——潘天寿在话语权转换中的作用
1949—1979年间上海油画的地域特色
应对挑战:新中国水彩画三十年(1978—2008)反思
复制、印刷和大众传播——木刻和年、连、宣全盛的时代
公众拉动的环境建设——谈公共艺术
公众触摸话语权——谈公共艺术机制
公共艺术与新农村建设
弥补视觉训练的缺失——兼谈普及性和专业性美术教育
以“设计”引领潮流
建筑在美术中的位置——美术学院如何办建筑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