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美院外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46094
  • 作      者:
    赵健雄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观察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及它与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梳理美院乃至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撷取美院历史上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以点带面的展现了中国美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些波澜起伏乃至匪夷所思的人物与故事,足以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师和艺术。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建雄,文化学者,著有《中国传统石雕》、《金匮问道》、《当代流行语》、《浊世清心——晋书随笔》、《吃相》、《姑妄言之》等近20种。
展开
内容介绍
      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当年成立时叫国立艺术院,是民国高艺术学府,后来随时代风云几经变迁,先后改称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校、浙江美院……因为聚集了一批教育家与艺术家,它的历史几乎就是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史与半部艺术史。赵建雄所著的《中国美院外传:时代的颜色》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其精彩曲折与意味深长,远远超出人们想像;本书中艺术家们在困厄与创造中展现出来的人格,甚至称得上伟大。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信息的海洋里,这套书恰如一叶扁舟,载着浙江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驶入了我们躁动不安的精神世界。面对喧嚣的现实,它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的力量以及知识分子的力量,而它本身也成为这种力量有效的延伸之一了。”
      ——刘恒
      
      “从这里出发,了解浙江,了解中国。”
      ——余华
      
      “我迄今至少有三个遗憾,就是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受到过这三所学校的沐浴。”
      ——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新画派:像太阳一样升起(1928—1936)
    华夏艺术传统源远流长,自成一个伟大的体系。只是近代以降,一是自身发展进人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二是国势衰弱,屡受西方列强欺辱,令人不能不从根子上反观与自省。
    五四前后的西学东渐,同样影响到绘画等领域。一些搞艺术的年轻人,纷纷出国去留学,寻找先进的东西,试图用来改造陈旧因袭的传统,而巴黎成为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到西方去学习的首选。此时法国画坛本身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与冲击,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主义大师声名鹊起。中国留学生也分成两派,以徐悲鸿为首,追随写实画风,认为“欲救中国目前之弊,必采欧洲写实主义”,而林风眠等人,则更多地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浸染。这两种画风在西方有着时间上先后的顺序,但在中国留学生圈里,却是同时发生且针锋相对的绘画形式。
    其实徐悲鸿的画也不能说是纯粹的写实主义,他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题材却已偏离其初衷。至于林风眠等霍普斯会成员,有人称他们持“谨慎的印象主义,有节制的浪漫主义,以及含混不清的象征主义”,事实上也回避了更加激进的达达与立体主义等,而且骨子里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现代主义与东方艺术本来就有内在的关联)。
    回国之后,彼此便形成艺术观点上明显的分野。
    这是从纯粹艺术的层面上来看问题,如果与社会思潮和政治变革种种因素联系到一起,事情就变得很复杂。因为写实主义无疑看起来与“科学”更切合,而“科学与民主”正是五四的口号。这两拨人的命运也就因此埋下了伏笔。
    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院,请林风眠执掌,一些与他观点相近的画家追随而至,在杭州形成一个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群落。
    教学之余,开展览、办杂志,弄得生机勃勃。
    有人后来称他们是“新画派”,而他们自己办的杂志叫《亚波罗》,那是一群像太阳一样充满了热情、甚至自喻为太阳的年轻艺术家。
    因为时势的缘故,这些艺术家后来命运多舛,其中不少历尽磨难,也有的默默无闻于世,而由他们培养出来的赵无极等人却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画家。
    他们还培养了另外一路红色艺术家,虽然看起来像是无意中得之,却合于某种内在的逻辑。
    在两者之间与之外,一大批成为两岸艺术圈中坚力量的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8蔡元培:倡导美育以代宗教
    3月,国立艺术院成立,以杭州孤山罗苑为本部,设国画、西画、雕塑和图案4系及预科、研究部。林风眠任院长,林文铮任教务长,吴大羽任西画系主任,潘天寿任国画系主任,李金发任雕塑系主任,刘既漂任图案系主任,法国人克罗多任研究部导师。
    3月16日上课。
    8月16日,由林风眠发起成立了艺术运动社,成员多为艺术院教师,也有些外面的画家如齐白石等,宗旨是“绝对的友谊为基础,团结艺术界的新力量,致力于艺术运动,促进东方新兴艺术”。他们办沙龙、开展览,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与周遭社会形成某种反衬。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京政府撤销大学院,改为教育部,蔡元培离职,而原来在大学院下属艺术教育委员会挂名的林风眠与林文铮也就不再兼职,转而完全埋头于学校工作,并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
    10月1日,艺术院的学刊《阿波罗》问世,原为半月刊,第6期起改为月刊,第10期起改为双月刊,至1936年10月出至第19期后停刊。 对于当年艺术研究院的环境和学生境况,1928年春季班中国画系李寄僧(继生)印象中是这样的:
    哈同花园的房子(即罗苑)办大学是不够的,所以又陆续租借附近的三贤祠、照胆台、苏白二公祠等地作为学院校舍。
    照胆台是个破旧的关帝庙,修饰后作为临时男生宿舍,女生临时借用忠烈祠的余屋;三贤祠有几间较大平房作为教室;苏白公祠除一间厨房外,大部分房子需修理;哈同花园房子只有花厅作为理论教室,其余是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医疗室及校长室等。教职员自己解决住房。
    学校分两个部分:一是大学部,一是研究部。限于当时条件,首先招收大学预科新生,先招收新生80余人。学制为5年(预科2年,正科3年)。学生须高中一年以上的学历才能应考,又是春季班,所以首届新生的人数不多,正式上课时学生仅56人。
    开学时,全校职员19人,教授8人。当年条件差,设备也只能因陋就简。男生宿舍用水困难,洗澡无条件。热水每天由校工从数百米远的厨房挑来。早上洗面用的水还要作洗衣服等用途,不敢轻易倒掉。而厕所是临时搭的,宿舍地势低,潮气重,光线差。
    学生负担很重,每学期学费25元,宿费10元,体育费1元,膳费每月7元,书籍及文具等自备。虽比私立学校少些,但每学期也需百元左右,那时油画的费用特别大,有的同学为了节约费用,常在一块油画布上反复重画。
    ……
展开
目录
一 新画派:像太阳一样升起
1928 蔡元培:倡导美育 以代宗教
1929 林风眠:调和中西 顺应时代
1930 林文铮:主持教务 艺术救国
1931 吴大羽:相信天才 从心出发
1932 李金发:象征诗歌 写实雕塑
1933 刘既漂:引领图案 投身建筑
1934 方干民:祟尚现代 反映本质
1935 李超士:粉画先驱 收藏痴汉
1936 “一八艺社”的年轻恋人和木铃木刻研究会

二 西迁与回归:被中止的艺术现代化
1937 罗工柳与彦涵:不约而同 奔向延安
1938 滕 固:切戒浮华 反对偏颇
1939 傅 雷:拒绝妥协 拂袖而去
1940 王子云:奔赴西北 抢救国粹
1941 吕凤子:挥毫筹款 自主办学
1942 陈之佛:既已上钩 脱身有术
1943 傅抱石:感应时代 施展抱负
1944 潘天寿:初掌艺专 一心教学
1945 谢海燕:学术自由 兼收并蓄
1946 李可染:困而知之 无涯惟智
1947 汪日章:偶然背后 或有必然
1948 黄宾虹:超凡脱俗 画之大者

三 外西湖时期及其终结:革命与革命者的沉没
1949 倪贻德:身着戎装 接管学校
1950 刘开渠:雕塑人生 风雨随形
1951 江 丰:革命大局 重于一切
1952 庞薰琹:游学西洋 潜心民间
1953 王流秋:归国抗战 传奇一生
1954 周昌谷:平和美艳 求而难得
1955 莫 朴:忠心为党 无怨无悔
1956 金 冶:六道轮回 世事难料
1957 那些“右派”们:几乎全是“左派”
1958 宋秉恒:明知无效 也要投入

四 建设中国画的教育体系:再造传统
1959 潘天寿:大胆上书 竟获重任
1960 吴茀之:无情岁月 有情人生
1961 陆俨少:以戴罪身 教山水画
1962 陆抑非:性灵天趣 溢于笔下
1963 陆维钊:蜾扁专家 当仁不让
1964 沙孟海: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
1965 邓 白:恢复青瓷 著作十卷

五 文革与后文革:红海洋的潮起潮落
1966 张永生:造反闯将 获囚半生
1967 郑胜天: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1968 萧传玖:悬梁牛棚 悲愤辞世
1969 刘鸿逵:平生故事 说与同窗
1970 席德进:另类人生 光耀彼岸
1971 顾生岳:大局出发 选择工笔
1972 吴山明:鱼和熊掌 可以兼得
1973 赵延年:木刻奇才 鲁迅传人
1974 刘国辉:从劳改犯 到国画家
1975 方增先:顺时就势 得己所哉
1976 陈宁尔:红色经典 拨乱反正
1977 徐永祥:天下为公 舍我其谁
1978 全山石:苏俄油画 中国传人
1979 查 立:倾心现代 种瓜得豆
1980 林 琳:领先群伦 不羁画魂
1981 潘公凯:继承父业 守护理想
1982 王德威:从小革命 忘我工作
1983 肖 峰:大难不死 图贞观治
1984 陈宜明:伤痕美术 留诸青史

六 当代艺术集群:那些耀眼的光焰
1985 张培力:从新空间 到新媒体
1986 吴山专:红色幽默 钢铁引擎
1987 谷文达:传统前卫 兼于一身
1988 王广义:注重阐释 以拙胜巧
1989 肖 鲁:两声枪响 改变一生
1990 黄永砯:出其不意 乃至无意
1991 宋永红:相信直觉 出诸本能
1992 邱志杰:关注生活 追求参与
1993 耿建翌:曲线情绪 直线精神
1994 赵无极:表现虚空 挥洒自由
1995 朱德群:得其意蕴 忘其形态
1996 吴冠中:笔墨变化 当随时代
1997 王 澍:培养哲匠 和而不同
1998 许 江:以葵自喻 渴望燃烧
后记:曹氏兄弟及美院与一座城市的关系
主要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