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初,有一些高僧起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马鸣、龙树、提婆等人。马鸣(公元1世纪左右一2世纪),中天竺人,著名的佛教文学家、哲学家、论师,以博学受国王尊重。北方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南征中印时,曾公开索要三件宝物:佛钵、高僧与金钱。中天竺败北后,马鸣被带往北印度,从而促进了那里佛学的发展。相传,马鸣在北印小月支为沙门外道说法,听者莫不信服,就连马匹也垂泪而听,以此故称“马鸣”。他著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经论》等著作,所著深入浅出,声誉传遍古印东部。马鸣与西部的龙树、南部的提婆、北部的鸠摩罗什齐名,号为“四日”,中国人则习惯称之为“马鸣菩萨”。
印度大乘佛教先后演变为中观学派、瑜伽行派两大派别。中观学派由龙树(公元150-250)及其第子提婆创立。龙树是大乘佛教的权威作家,著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重要著作,号称“千部论主”,是最早将大乘思想组织成宗教哲学体系的传奇式人物。他同时在密宗领域也有极高的声誉。龙树原出身婆罗门,自幼习“天文地理,图纬密谶诸道术”,初以“骋情极欲”为人生至乐。曾与三友人习“隐身术”,潜入王宫,调戏宫女。后因宫女怀孕,被国王发觉,于是埋伏刀斧手于内宫中,设计杀死了另三人,龙树因躲藏在国王宝座之后方幸免于难。龙树亦因此转念,皈依佛门,出家于那烂陀寺。龙树出家后,先习小乘三藏,后在雪山得一老僧所授大乘经典,深悟其旨,又重返南天竺以弘扬大乘佛学。龙树在与婆罗门比咒术中屡屡获胜,自命“一切智人”,与婆罗门及外道辩论,雄健有力,令万余婆罗门及南天竺国王转而皈依佛教。在其倡导之下,大乘般若性空之说得以风行全印度。其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提婆、如来跋陀等。龙树的著作文笔通俗、流畅,大多采用诗颂体,为后人所楷模。提婆的经历与龙树相似,他们在与外道论战时,不仅靠辩才,且凭其法术(巫术),生活上放浪不羁,热衷权贵。这与上座部及有部的严于戒律、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印度大乘佛教中始终存在一种纵欲的现象和密教化倾向。而且,龙树、提婆等在传教时,为了争取国家的支持与上座部、婆罗门展开角逐,从而将传教引向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就教义而言,中观学派(大乘空宗)主张观察问题不要落于一边,而应综合二边,合乎中道,故名“中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