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语的智慧人生》:
【觉有情】
有智慧的人,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
——《静思语》第一集
天底下最不自由的地方,应该是监狱。但是,身陷囹圄的王师兄,一念之间的转变,从此心灵不再受监牢的四面高墙束缚,拔救自己出离苦痛深渊。
王师兄曾是职业军人,担任海军陆战队营长,退伍后转换跑道,前往菲律宾从商,经营龙虾养殖有成,不仅拥有自己的渔船,也练就一口流利的菲律宾英语。
没想到在人生得意之时却遭友人诬陷,入狱服刑十七年;在狱中,他的心充满恨意,唯一能抚慰他的是每周日的“慈济世界”广播,聆听证严上人“静思晨语”开示后,开始读佛经,从而体会《水忏》真谛,日日自省忏悔,更发愿出狱后要回馈社会。
假释出狱之后,师兄主动到斗南联络处找慈济人,投入志工行列,做环保,且参与慈诚培训;原本破裂的家庭,也在太太的信任和谅解下破镜重圆,夫妻同心做慈济。目前他经营有机农场,种植蔬菜,并开放就业机会给更生人,协助他们适应社会、培养技能,并做心理辅导,已辅导十多位更生人。
《静思语》与《慈济月刊》中的每一则慈济故事,都带给王师兄心灵上的冲击,慈济人生命中的点滴之爱,灌注到他的生命中,进而改变了脾气、观念、思想,让他不再埋怨而化解仇恨。
他读到上人的《静思语》:“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没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没有我不原谅的人。”他坦然面对过往,把握机会调适、转变自己的人生。所以人人爱他,也陪伴着他,即使仍在假释中,师兄也到观护所去辅导别人,以同理心分享自身受过的苦,犹如对症下药,能有更大的成效。
【理直气和】
理直要气“和”,得理“要”饶人。
——《静思语》第一集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常常理直气壮地认为:“你不让我,我为什么要让你?”彼此互不相让,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曾经有一位年轻小姐,自认在工作上受尽委屈,她说:“我工作得这么卖力,经常帮同事做很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不但不感谢,还抱怨我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后来听到证严上人的开示:“很多人只学到‘忍’的功夫而已,还没办法做到‘吞下去’;不过,更上一层的功夫,还不只是吞下去,而是能够消化掉,这才是真本事。”
那位小姐听了,有所领悟,原来她的自尊心太重,别人嫌一句不好,自己就起烦恼心了。确实如此,一个人自尊心太重时,就会形成“我慢心”,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何还遭人嫌厌?自尊心让人能够自我要求,把事情做好;不过,也要小心因为过度的自尊而转成了傲慢,也就是所谓的“卑劣慢”。自己徒增烦恼,也不能虚心求进步。
修行的功夫方法很多,也有层次之别。可是如果少了“忍让”和“消化掉”的功夫,那么还是不得解脱,陷入无穷尽的烦恼之中。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做事要能尽心尽力、追求完美,但也不要生起“卑劣慢”,完全不能忍受一些责难。若是修养很好,既能容,又能让,懂得消化掉那口“气”,平和应对别人的意见,一定可以在工作及修行上不断精进。
【活出人生的快乐】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静思语》第一集
一位师姊曾经为了婆媳问题,痛苦许久。她先生是独子,她也认为要做一个好媳妇,应该忍气吞声,对婆婆的任何苛责都不回嘴。但白天的忍耐累积到了夜晚,火气愈积愈高涨。先生一下班回家,她就开始“算账”:“早上八点你妈妈骂我怎样怎样,九点时嫌我怎样怎样……”每一天都有好几笔受委屈的账,她真的用笔记本记下这些苦闷,整整记了一大叠。
于是,先生回来必须听她诉苦抱怨母亲的不是,还必须百般依顺地向她赔礼。她每天都在埋怨中度日,连觉都睡不好,日子过得非常痛苦。
等到她进入慈济当志工,又埋怨婆婆的不是,“你先生对你好不好?”有人提醒她,她回答:“我先生实在非常好。”“你先生从哪里来?”她突然愣住了。一念之间,她想通了,先生是婆婆生给她的,今天先生能对她这么好,要感谢婆婆啊!怎么不会感恩婆婆,反而埋怨婆婆?只爱先生不爱婆婆,那真是本末倒置啊!
她深深反省自己,发愿好好弥补,做个好媳妇。一大早起床,她把工作做好,体贴地向婆婆嘘寒问暖,看她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就买什么,做婆婆的非常高兴媳妇的改变,婆媳俩处得非常好。
她的婆婆以前认为女儿比媳妇好,现在才感觉到媳妇比女儿更好。婆媳之间亲密和谐,一个家庭变得非常和睦,孩子也因为父母和家庭气氛的改变,而从即将变成叛逆少年的边缘回头,一家其乐融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