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量义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6196
  • 作      者:
    证严上人讲述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证严上人,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含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二〇一〇年,被台湾民众推选为“最受信赖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 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 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数十年来,慈济世界在上人慈悲呵护下,一步一步,坚实的茁壮;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秉慈运悲行于菩萨道, 同心实践证严上人三愿: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获得“全球佛教贡献奖”“艾森豪威尔国际和平奖”“亚洲最杰出女性奖”“庭野和平奖”等众多国际性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无量义经》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传入我国。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无量义经》乃佛陀住世后期所说,因有情众生烦恼无量,是故佛陀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无相之本性;此经内容又多以《法华经》为中心,因此也是《法华经》之开经。 <佛陀为了教导众生行菩萨道、破除我执,让大众了悟一切法本就是清净、不生不灭、平等、空寂,故宣说《法华经》之前,先讲《无量义经》。此经一如佛陀所言:“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期许众生能生起大悲心,成就菩萨道。 曾有人问证严上人,在佛教经典中,哪一部经与上人较相应?上人告之:“法华三部之《无量义经》。”早在公元七十年代初期,慈济已致力于慈善志业六七载,上人为了让佛教徒能明了佛法,希望有心研究者亦如慈济会员般地逐年增加,遂于公元一九七二、一九七三年分别在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慈济功德会”成立纪念日,举办“佛七”,在此期间,除虔诚念佛之外,又宣讲《无量义经》。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些大菩萨的精神清净明朗,可以很正确地判断是非,因为他们心境宽阔,志玄虚漠、毫无贪求。一般的凡夫皆以狭窄的眼光在判断事物,但是菩萨的心胸开阔,一件事在行动之初,他就能预测后果;凡事只要有利于大众,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对事情的看法深入且透彻,绝对不是表面功夫。 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仔细去观察,才能发掘出美好的一面。而粗心大意的人,往往只看表面而忽略了美好的内在。 古人说:“君子如青松,小人如红花。”君子的外表犹如青松,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如果在各种境界中仔细观察,将会发现青松的毅力无限,不畏风霜。小人让人乍看之下,虽然姹紫嫣红、无限艳丽,但是三五天之后,鲜美的红花就凋谢了。红花虽美,但是不长久;青松虽无出众的外表,却能屹立不摇。 菩萨的志愿要如青松一般,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更要有坚强的魄力,勇于接受磨练。君子的志愿广大,见解力强,凡事皆以大众的利益为先,此为“静寂清澄,志玄虚漠”。 “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菩萨的心是以为众生服务为目的,这种志愿并非短暂的。 初发心开始,经过亿百干劫都不会退转。他们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生生世世都守着为众生服务的志节,没有丝毫自私的心,这就是菩萨广大的心胸以及坚强的志愿。能够如此,无量法门就会显现在前。 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晓了分别,性相真实。 先以一则小故事为譬喻,有一位老婆婆,家境十分贫穷,仅有的财产就是一条毛毯。有一天,好不容易出现了阳光,老婆婆立刻将毛毯取出来晒;她唯恐毛毯被窃,所以就搬了一张椅子,坐在毛毯旁边看守着。 有个小偷想要窃取毛毯,但是老婆婆在旁看守着,让他苦无机会下手。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他走到老婆婆面前,告诉她:“老婆婆,现在的贼很狡猾,偷了别人的东西,还要人家向他道谢,你要特别当心才好。”老婆婆说:“怎么可能?我一直在这里守着;而且小偷若偷走我的东西,我一定会很生气,怎么可能还向他道谢呢?” 小偷就说:“你若不相信,我可以示范给你看看。现在你在此看守毛毯,我来扮演小偷。当小偷来时,会和你谈得很投机,告诉你:‘老婆婆,你坐的地方阳光不够充足,我帮你将毛毯拿到阳光较强的地方晒,同时用棍子把上面的灰尘打掉。老婆婆,你会对我怎么说?’”老婆婆说:“真是太感谢你了。” 就在老婆婆不断低头道谢时,窃贼拿起毛毯就扬长而去,再也不回头了。俗话说:“贼计状元才。”他为了偷取财物而运用世智辩聪;将聪明用在不好的地方,这就是“恶智聪明”。 “大智慧”也是人人本具,有的人显发于外,而恶业重的人则掩埋在深处。学佛的人有了智之后,必须要有纯良的慧,才能运用智力于善处。“智”能分别世间的事相,“慧”则可以了解出世间的真理。菩萨的智慧具足,他们不但可以分别世间的事相,更能了解出世间的真理。 “晓了分别,性相真实”,晓了即明白。菩萨通达诸法,可以分别众生的心性,并且了解世间的事相。在度众生之前,首先要了解众生的喜怒好恶。例如:一个饥寒交迫的人,你若强迫他信佛,他一定无法接受。菩萨首先会设法让他吃得饱、穿得暖,然后再引导他走向追求真理的佛道。所以,如果希望佛教能够普遍的被众生接受,一定要先去利益众生。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恒顺众生,就是依照众生所需要的法门而施教。不但要了解众生的特性与欲望,还要了解时机与世相,观机观时以施教。
展开
目录
前言
缘起
德行品第一
说法品第二
十功德品第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