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龙事龙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37889
  • 作      者:
    刘学龙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起源是什么?龙的图腾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与帝王的关系如何?在民间都有哪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典籍里都有哪些与龙有关的记载?器物上的龙又以哪种形象示人?
    要想消除以上困惑,不妨走进由刘学龙编著的这本《龙事龙缘》。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探索、了解龙的奥秘,去感受龙文化的多姿多彩。
展开
内容介绍
    与同类书籍相比,《龙事龙缘》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诠释的角度更加到位,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强。翻开《龙事龙缘》,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丰富多彩的龙习俗俯拾皆是,既能扩充你的知识面,也能让你对龙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龙事龙缘》还将加强你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增强对“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让你更为深人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
展开
精彩书摘
    舞醉龙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在广东中山、珠海一带流行舞醉龙,又称醉龙舞,因为需要舞龙者在醉意朦胧中起舞。
    舞醉龙和一般的舞龙不同,它的道具只有龙头、龙尾两截,没有龙身,表演时也只需要两个人各自拿着龙头和龙尾舞动。最初并没有固定的程式,任由舞者即兴发挥,现在则一般会按照一定的套路来舞。与众不同的是舞龙者必须喝下大量的酒,乘着酒兴,在醉意朦胧中舞动龙头,龙尾。做到形醉而意不乱。舞者们时而腾空而上如飞龙在天,时而轻盈稳健如白鹤展翅,时而又如金鸡独立,舞者们带着醉意的精彩表演,令在场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舞醉龙起源于数百年前的广东香山县。相传这里以前有一条河名叫“龙塘仔树坑”。一天,有一个和尚下山到河边洗浴,突然看到一条大蟒向他扑过来,和尚一时情急,拔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将蟒蛇斩分成蛇头、蛇身、蛇尾好几截。正在这时,一个喝醉的老人路过此地,看到被和尚斩成好几截的蟒蛇,醉意朦胧中他拿起蛇头和蛇尾随意挥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老人手中的断蛇居然变成一条龙腾空而去。而余下的几截蛇身则变成了树,民间把它们称为“栾樨树”。这几棵树不到几个月就长得非常茂盛,每到四月还会发出阵阵香气。
    有一年,香山县流行瘟疫,一时无药可医,很多人为此失去了性命。有人偶然将“栾樨树”的树叶搓烂,拌进糖水里给染上瘟疫的小孩子喝,没想到小孩竟然痊愈了。不久,人们的病也都被栾樨叶治好了。民间开始流传这能治好病的栾樨叶是受到了那条蟒蛇变成龙的血的滋润,因此以后的每年农历四月,人们便以栾樨做成栾樨饼,供奉龙神,祈求除病延年。香山人对这条神龙非常感激,便以舞只有龙头和龙尾的醉龙来纪念它,一直延续百年。
    如今,在广东一带,舞醉龙仍然非常盛行。每年的四月初八,人们都要舞着醉龙,敲锣打鼓,沿着街道巡游,十分热闹。舞醉龙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已经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赛龙舟
    龙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神奇动物,中国人喜欢龙,崇拜龙,也创造出许多和龙有关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就曾经把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究其原因,大概与端午节赛龙舟这项传统活动有关。
    史书记载,赛龙舟最初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受朝中权贵排挤,有心救国而无力回天,自投汨罗江。人们怕江里的鱼将屉原的身体吃掉,就把用糯米做成的粽子抛向江中,并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形成了赛龙舟习俗。这种说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早在屈原投汨罗江之前,民间就已经有了赛龙舟的习俗。屈原自己就曾在《九歌·东君》中写道“驾龙辅兮乘雷”,这是关于龙舟较早的记载。而较为准确的说法是,“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存在。当时人们通过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来进行竞技比赛,娱神也娱人,是一种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祭仪节目。
    不同时期的龙舟竞渡有着各式各样的时代特色。
    唐宋时期是龙舟竞渡最为繁盛的年代。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如此描述:“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由此可以想见其场面之宏大与热闹纷繁。而龙舟本身也特别精致而且奢华,在不少画作中均有体现,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舟身庞大宏伟,数层楼台建于其上,整个龙舟显得金碧辉煌。元代画家王振鹏的《宝津竞渡图卷》、《龙舟图卷》,清人所画《十二月令图·五月景》中对龙舟也有详细而精妙的刻画。
    到了清代,龙舟竞渡的习俗更是得到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喜爱。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据此可识龙舟之数。道光初年,尚沿竞渡故事,其后停止。”由此看来,赛龙舟在当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与民同乐的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寓意,人们不再简单地把赛龙舟看作是宗教祭祀的一种,更多的是通过赛龙舟这种竞技和表演形式,欢聚一堂,表达和传递浓浓的情意。如今,赛龙舟已经以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较强的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参与,20lO年广州亚运会将其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
展开
目录
绪篇 龙之源
龙的起源
龙的家族
龙的祥瑞
上篇 龙的传说
第一章 龙与帝王
伏羲与龙
女娲驾应龙
黄帝驾龙
炎帝与龙
祝融驾龙
共工与龙
蚩尤与龙
颛顼乘龙
尧梦御龙
舜杀恶龙
禹御龙
孔甲养龙
帝喾乘龙
秦始皇与龙
汉高祖具龙颜
景帝梦龙
汉武帝射蛟龙
孙权梦乘龙
苻坚与龙
孝文帝与龙
刘裕射龙
唐玄宗梦龙女
朱元璋六龙护驾
康熙钓龙
乾隆与“九龙盘顶”
第二章 龙与民间故事
百叶龙
乌龙的传说
天眼重开
智斩独角龙
蛮龙归正
黑龙潭
龙王输棋
龙王失印服渔翁
八仙斗花龙
鲁大斗龙王
煮海治龙王
龙外孙
文殊收龙
六和哭江
青石龙
玉柱龙
小黄龙
巧妹绣龙
岑港白老龙
猎人海力布
宝壶
龙母
龙送云
金龙绕臂
龙头金钗
棕缉龙
八百蛟龙护南岳
吹萧会龙女
雪山龙
魏征斩龙
第三章 龙与习俗
元宵节舞龙灯
龙抬头
龙牌会
谷雨祭龙王
舞醉龙
赛龙舟
舞木龙
打龙船
龙母诞
分龙节
独木龙舟节
白龙生日
晒龙袍节
龙王节
黄龙寺庙会
黑龙潭庙会
放河灯
龙母、龙公上天节
晒龙王
舞纱龙
紫菜金龙
祭龙节
傣族送龙节
彝族祭白龙
苗族接龙
白族龙俗
客家龙俗
第四章 龙与名胜古迹
桂林老人山
阳朔美女梳妆
伏波山还珠洞
普陀山龙女洞
绍兴龙池山
马郎岛花轿礁
龙子祠泉
黄山白龙桥
沂山和蒙山
赫山九龙庙
九寨沟卧龙湖
邛海
少华山龙潭堡
天池水
三门峡
神女峰
罗浮山
阿里山
龙头山红龙池
天津盘龙山
龙街龙巷
龙潭和洛带
凤台黑龙潭
济南黑虎泉
山阳白龙洞
第五章 龙与建筑
“龙”城
故宫三绝龙
天安门蟠龙华表
北海九龙壁
北海五龙亭
北京龙王堂
龙飞渡跸得天津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承德普乐寺
唐山清东陵
秦皇岛县金代石幢
大同九龙壁
大同五龙壁
大同三龙壁
解州崇宁殿
内蒙古龙泉寺
沈阳永安石桥
沈阳崇政殿
沈阳大政殿
沈阳福陵
鞍山五龙宫
长春黄龙府
集安五盔坟五号墓
南京内外五龙桥
南京孝陵殿
宿迁皂河龙王庙
舟山九龙殿
凤阳龙兴寺
都江堰伏龙观
成都八卦亭
峨眉飞来殿
松潘黄龙寺
亳州花戏楼
莆田东门石坊
晋江龙山寺
曲阜孔庙
曲阜周公庙
许昌文庙
平顶山大成殿
襄樊绿影龙壁
江陵开元观
十堰五龙宫
株洲炎帝陵殿
广州东西铁塔
安顺文庙
昆明圆通寺
西安乾陵
敦煌莫高窟

中篇 典籍里的龙
第一章 龙与《太平广记》
五色石
震泽洞
刘甲
宋云
蔡玉
俱名国
释玄照
凌波女
齐浣
沙州黑河
兴庆池龙
萧昕
任顼
赵齐
许汉阳
周邯
韦宥
史氏子
芦君畅
法喜寺
孔威
崔道枢
金龙子
柳翁
温媪
柳子华
张公洞
张老
费鸡师
安天龙
曹宽
王植遇蛟
第二章 龙与《夷坚志》
阿保机射龙
冷山龙
洞霄龙供乳
熙州龙
太守祈雨
白龙谷
龙漩涡
大孤龙
湖口龙
阳山龙
黄蘖龙
程师回
大孤山龙
宣和龙
苕溪龙
龙溪巨蟹
石臼湖螭龙
南安黄龙溪
复塘龙珠
苍岭二龙
桃源潭龙
涂氏井龙
嘉鱼龙珠
陈州雨龙
第三章 龙与《搜神记》
琴高取龙子
陶安公骑赤龙
两龙现井中
濯龙树
太康二龙
江女生蛟
神龙
金龙池
孙登治病龙
隋侯珠
古巢老姥
邛都陷湖

下篇 龙图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龙纹
红山文化龙纹
龙山文化龙纹
第二章 夏商周
夏代龙纹
商代龙纹
西周龙纹
春秋战国龙纹
第三章 秦汉
秦代龙纹
汉代龙纹
汉·卜千秋墓壁面彩画龙纹
第四章 隋唐宋元
隋唐龙纹
宋元龙纹
第五章 明清
明代龙纹
清代龙纹
附篇 龙文
第一章 龙与对联
第二章 龙与成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