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56019
  • 作      者:
    周云宏[等]著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系统梳理了城镇化的定义、形式、衡量标准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国外城镇化的历史沿革、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综合评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开发利用太阳能,只需研发实施光电转化的劳动工具,作为劳动对象的太阳光热资源既不需要采掘,也不会产生废弃物和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太阳能无疑是最为清洁的新能源。
    近五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太阳能光伏产业将成为新能源开发的最大亮点。特别令人鼓舞的是,目前我国已经量产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能耗小、污染少、成本低和弱光响应好等特征,适合在国内大规模采用。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易与建筑体融合,成功解决了太阳能电站占地多的难题,可以在城市普遍采用。要抓住国家扶持太阳能“屋顶计划”的政策机遇,引导新住房普遍安装太阳能电池,支持旧住房加装太阳能电池。鼓励电力公司与住户之间实行电力余缺调剂,提高住户安装与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积极性。
    五、低碳的居住模式
    居民是城市的主体。鼓励居民采用低碳的居住模式,是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内涵。
    (一)“大户小区”的弊端
    我国城镇居住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大户小区”,即片面追求户内宽敞舒适,相对忽视社区公共面积和配套服务,由此导致诸多弊端。
    1.建设用地短缺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住宅建设和城市绿化都要占用大量土地。随着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扩张,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推高房价的同时,直接影响人居环境的改善。
    2.资源压力加大
    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每年约8亿平方米。住宅建设用钢占全国钢材消费总量的20%左右,水泥消耗量占全国水泥总消耗量的10%左右。作为资源密集性行业,钢铁和水泥生产的大规模扩张,显著加大了资源供求压力。
    3.环境容量限制
    我国住宅的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每平方米房屋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高达0.8吨,成为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建设和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迅速增加,环境容量越来越难以承受。
    4.人际交流减少
    居民社区相对较大的住房面积和相对较少的公共面积,形成人院即进家的生活方式,明显减少了人际交流。同住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单元,邻里之间却“相见不相识”。在社会管理日益向社区集中的大背景下,这种居住模式严重影响社会建设。
    5.居民负担加重
    片面追求住宅宽敞的消费倾向,不但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产生了明显矛盾,而且显著加大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城镇化的定义
第二节 城镇化的形式
一、人口城镇化
二、地域城镇化
三、经济活动城镇化
四、生活方式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化的衡量标准
一、人口变动状况
二、经济变动状况
三、社会变动状况
第四节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人类发展
二、推动经济增长
三、普及公共服务
四、改进政府治理
五、增进社会文明

第二章 国外城镇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经历的主要阶段
一、工业革命前的城镇化
二、近代城镇的兴起和世界局部的形成
三、现代城镇化和现代城镇的形成
四、当代城镇化阶段 
第二节 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
一、美国: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日本: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德国: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四、韩国:“新村运动”打造城镇化的课堂
五、拉美:过度发展的城镇化
第三节 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二、奴隶社会的城镇化
三、封建社会的城镇化
四、近代社会的城镇化
五、新中国成立前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镇化进程
一、1952-1957年城镇化的快速阶段
二、1958-1960年“大跃进”阶段的城镇化
三、1961-1968年的第一次逆城镇化
四、1966-1976年第二次逆城镇化
五、20世纪80年代的稳步城镇化
六、20世纪90年代的加速城镇化
七、进入21世纪后大城市引导的快速城镇化

第四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时代的要求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
一、衡量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
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三、我国城镇化与工业进程的实证分析
四、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半城镇化阻碍社会进步
一、半城镇化的特征
二、半城镇化的影响
三、半城镇化的弊端
第三节 加快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
一、迅速扩大内需
二、巩固农业基础
三、啬就业机会
四、扩大土地来源
五、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节 澄清阻碍城镇化的模糊认识
一、是否“先推进工业化再推进城镇化”
二、是否“先创造就业机会再推进城镇化”
三、是否“城镇化将影响生态环境”
四、是否“城镇化将加剧社会矛盾”

第五章 科学改革户籍制度
第一节 正视权益差异
一、户籍权益的主要差异
二、户籍附加社会福利功能的原因
第二节 明确改革目标
一、鼓励农民变市民
二、巩固农业基础
三、促进权益置换
第三节 把握基本原则
一、尊重农民意原
二、合理置换权益
三、变现土地收益
四、实行属地管理

第六章 构建现代城市体系
第一节 建设田园城市
一、田园城市的内涵
二、合理的城市规模
三、足够的郊区面积
四、绿色的能源支撑
五、低碳的居住模式
第二节 建设组团式大城市群
一、组团式大城市群的内涵
二、封闭的快速通道
三、合理的城市间距
四、分明的城乡边界
第三节 建设和谐城市
一、努力啬就业机会
二、破解保障房难题
三、提供不同的出行条件

第七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巩固农业基础
一、正规农业地位
二、发展现代农业
三、坚持以工哺农
四、坚持以城带乡
第二节 培养职业农民
一、提高务农收益
二、改善务农条件
三、提高职业技能
第三节 建设新型社区
一、分散居住的弊端
二、鼓励聚居的途径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